-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乡村振兴个人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一些体会,心里特别激动。这些年,我们扎根土地,跟着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亲眼见证了村庄从“破落”到“焕新”的蜕变,也更深切体会到“乡村振兴”四个字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智慧与期待。
记得2020年初刚到村里时,我走在田埂上,看到的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墙皮脱落的老房子,还有蹲在村口抽烟的老人说:“年轻人都出去了,这村子,怕是要‘空心’咯。”那时候,我蹲在村部的旧办公桌前翻台账,全村1200多口人,常住人口不到400,其中60岁以上占了一半;集体收入靠3亩老茶园,一年不到2万块;村里唯一的水泥路还是十年前修的,一下雨就坑坑洼洼……这些数字像针一样扎在心里。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和村“两委”、党员群众一起,从最棘手的问题入手,一步一步蹚出了一条路。
一、产业振兴:让土地“生金”,让农民“生盼”
产业是乡村的“造血干细胞”。没有产业,人才留不住,资源聚不拢,一切都是空谈。我们村的第一步,是“盘家底”。村里有2000多亩山地,土壤偏酸性,老一辈说“种粮不行,但种茶是宝”;还有一条穿村而过的小河,水质清冽,两岸有大片竹林。可过去,这些资源要么“沉睡”,要么“散养”——茶园是各家各户的“巴掌地”,茶叶卖不上价;竹林砍了竹子卖原料,利润薄得可怜。
我们先从茶园入手。2021年春天,村“两委”带着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把分散的300亩茶园流转出来,引进农业科技公司合作,统一品种(改种当地传统小叶种)、统一管理(推广生态种植,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统一品牌(注册“云岭春”商标)。一开始,村民们怀疑:“祖祖辈辈种茶,不打药能活吗?”我们就请农技专家来开培训会,在地里插标识牌,记录每一片茶园的生长数据;党员带头把自家茶园作为“示范田”,夏天顶着太阳除草,秋天蹲在地里捡虫,用实际效果说话。到了2022年春茶季,“云岭春”的头采茶卖到了每斤800元,比过去翻了两番,参与流转的农户每亩增收3000多元。
尝到甜头后,村民们主动要求扩大规模。现在,全村茶园面积已经达到800亩,还建起了茶叶初制厂和电商直播间。村里的留守妇女成了“带货主播”,50多岁的王大姐第一次对着手机说话直打颤,现在能熟练介绍“我们的茶叶是山泉水浇的,手工揉捻,炒茶锅还是老土灶”;在外打工的小张听说家乡有了产业,带着媳妇回来开了快递点,每天收发200多单,“过去寄茶叶要跑20里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发,方便得很!”
除了茶园,我们还盯上了竹林。过去,村民砍竹子卖给贩子,一根只能赚5块钱。我们请林业专家来评估,发现这里的竹子纤维长、韧性好,适合做竹编工艺品。于是,村里办起了竹编合作社,请来县里的非遗传承人当老师,免费培训村民。一开始,只有10几个妇女来学,现在合作社有80多名社员,产品从竹篮、竹椅拓展到摆件、灯具,还和旅游公司合作开发“竹编体验游”。去年,竹编产业给村集体带来了15万元收入,社员人均增收8000元。
产业活了,村子就活了。现在,村里的撂荒地全种上了茶苗、竹苗,过去空荡荡的村道上,货车、游客的车来回跑;过去“逢集打麻将”的村民,现在讨论的是“今年茶青能卖多少”“竹编订单能不能接”。更让人高兴的是,这两年有20多个年轻人回村创业——有搞生态养殖的,养黑猪、蜜蜂;有做乡村旅游的,把老房子改造成民宿;还有大学生带着团队来做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了茶饼、竹纤维面膜……
二、人才振兴:让“归雁”留巢,让“新苗”破土
产业起来了,人才的问题更突出。一开始,我们缺技术——种茶需要懂病虫害防治的,做竹编需要懂设计的;缺管理——合作社要做账、跑市场,村里没人懂;缺活力——村“两委”平均年龄52岁,想法多但精力跟不上。
我们的办法是“引”“育”结合。“引”就是招引“外部脑”。比如,茶叶种植找的是省农科院的专家,定期来指导;竹编设计请的是美院的教授,每个月来村里开一次课;电商运营找的是县里的“网红达人”,手把手教村民拍视频、做直播。为了让这些专家愿意来,我们把村部的闲置房间改成“专家公寓”,配齐热水器、Wi-Fi;过节送点自家种的茶叶、养的土鸡蛋;专家提的技术需求,我们带着村民立刻落实。时间长了,专家们说:“你们这儿接地气,干得实在,我们愿意来。”
“育”就是培养“本土才”。一方面,选送村里的“能人”出去学习——比如,让合作社的会计参加县里的财务培训,让茶园管理员去省农科院进修,让竹编带头人去参加非遗博览会。另一方面,在村里办“夜校”,每周三晚上开课,内容从种植技术、电商运营到法律常识、家庭教育,老师就是专家、村干部、甚至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58岁的老周是茶园管理员,过去只认“老经验”,现在能熟练用手机查土壤湿度、看病虫害图谱,他说:“过去觉得‘老把式’够用,现在才知道,技术更新得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