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向中国航天事业和航天员致以崇高敬意的发言
亲爱的同志们、朋友们:
此刻,我的目光越过会议室的窗,望向苍穹。那里有我们的“天宫”在绕地飞行,有“天问”在逐火而行,有“嫦娥”在月面静守。这些名字里藏着中国人千年的浪漫,更刻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热血与生命写就的答卷。今天,我想以最朴素的语言,向中国航天事业和那些用脊梁托举星辰的航天员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一、从“0”到“1”:他们把不可能写成了必然
2003年10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拔地而起时,杨利伟的报告声穿透云霄:“感觉良好!”这句话,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但很少有人知道,火箭升空后8公里至12公里的区间内,飞船与火箭产生了持续26秒的共振。杨利伟后来回忆,那种震动像“内脏被反复撞击”,他的嘴角被震得流出血,甚至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可即便如此,他依然紧盯着仪表盘,记录下每一组数据——因为他知道,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他不能让这宝贵的44分钟留下空白。
这26秒的生死时刻,不过是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缩影。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提出载人航天工程时,国际上有人断言:“你们没有经验,没有技术,连基础材料都造不出来。”可我们的航天人偏要“用算盘打出宇宙的答案”。从火箭燃料的配比到飞船返回舱的烧蚀材料,从太空环境模拟舱的建造到航天员应急救生系统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经历了成百上千次试验。记得有位老工程师说过:“我们这代人,白天在车间拧螺丝,晚上在路灯下算公式,本子上画满了飞船的草图。那时候穷啊,但我们有股子劲——哪怕少活十年,也要把中国人送上天。”
2005年“神舟六号”任务,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飞行115小时32分钟,完成了中国首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2008年“神舟七号”,翟志刚迈出“太空第一步”,轨道舱外的五星红旗在真空中舒展;2012年“神舟九号”,刘洋作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在太空写下“我为祖国感到骄傲”;2013年“神舟十号”,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给全国青少年上了一堂“太空物理课”,让“星辰大海”的种子在千万孩子心里发芽……每一次“0”的突破,都是航天人用无数个“1”的坚持堆出来的。
二、从“短期驻留”到“长期有人”:他们把“暂时”熬成了“日常”
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天和”到“问天”“梦天”,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的驻留时间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甚至更久。这背后,是航天人对“长期有人照料”目标的极致追求。
2021年6月17日,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搭乘“神舟十二号”进入天和核心舱。这是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刘伯明出舱时,面对镜头说:“哇,这外面太漂亮了!”可他不知道,为了这13小时的出舱任务,他和团队在地面模拟舱里进行了600多个小时的训练。舱外服的关节部位需要承受-180℃到120℃的温差,每一次操作都要精准到毫米级。刘伯明的手套里经常渗出汗水,手指被压得发白,但他说:“在太空多拧一颗螺丝,就是为后续任务多铺一块砖。”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与“神舟十四号”乘组实现“太空会师”。陈冬、刘洋、蔡旭哲在空间站里已经驻留了183天,他们经历了9次交会对接、5次出舱活动,完成了15项科学实验。刘洋在日记里写道:“今天给生菜浇了水,它们长得比在地面还快。这让我想起女儿问我:‘妈妈,太空的菜是不是更甜?’我想说,甜的不是菜,是我们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乘组进驻空间站。指令长费俊龙是第二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距离他上一次“神舟六号”任务已经过去了17年。这17年里,他每天坚持训练,连转椅训练都保持着50圈不晕的记录。他说:“航天员的字典里没有‘退役’,只有‘待命’。”同乘组的邓清明,是我国首批航天员中唯一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的人。为了这一天,他坚持训练25年,体重误差不超过0.5公斤,骨密度、肌肉力量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当他穿着航天服走向发射塔时,说了一句让无数人破防的话:“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准备得很充分,我的状态很好。”
三、从“逐梦苍穹”到“点亮人间”:他们把“星空”照进了大地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太空?”答案或许藏在航天人常说的一句话里:“地上的问题,有时需要从天上找答案。”
在“天宫”空间站里,微重力环境下的材料科学实验,正在为新型合金、半导体材料的研发提供关键数据;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中,心肌细胞、神经干细胞的培养,可能为治疗人类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打开新窗口;“高分”系列卫星传回的影像,正在为农业估产、灾害预警、生态保护提供精准支持;“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让外卖小哥能准确定位,渔船能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