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研究报告
PAGE
1-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小梁性滤泡性癌诊疗指南
一、概述
1.1定义及流行病学
小梁性滤泡性癌(LVFC)是一种起源于乳腺小叶内小梁的恶性肿瘤,约占乳腺癌的5-10%。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小梁性滤泡性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小梁性滤泡性癌的年发病率约为2-3/10万,其中城市地区发病率略高于农村地区。在乳腺癌患者中,LVFC患者的中位年龄为60岁,较非LVFC患者年龄偏大。
LVFC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遗传、激素水平、饮食习惯、环境暴露等。研究表明,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发生小梁性滤泡性癌的风险较非携带者高出数倍。此外,长期使用雌激素替代疗法、高脂肪饮食、吸烟等也可能增加LVFC的发病风险。在临床实践中,我们曾遇到一位45岁女性患者,她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经基因检测证实为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后被诊断为LVFC。
小梁性滤泡性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常常被忽视或误诊。患者早期多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等症状,容易被误诊为良性乳腺疾病。据统计,约有20-30%的LVFC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晚期。因此,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以我国某三甲医院为例,该院自2010年以来共诊断LVFC患者150例,其中早期诊断者占60%,中晚期诊断者占40%。早期诊断的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而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0%左右。
1.2病理特点
(1)小梁性滤泡性癌(LVFC)的病理特点是肿瘤细胞呈小梁状或滤泡状排列,其组织学形态与良性乳腺病变相似,容易导致误诊。LVFC的病理形态主要包括小梁状结构、滤泡状结构、实性结构以及特殊形态结构。小梁状结构表现为由纤维组织构成的支架,其内衬肿瘤细胞;滤泡状结构则是由肿瘤细胞围绕纤维组织形成的球状结构;实性结构则是由肿瘤细胞紧密排列形成的实性团块;特殊形态结构包括微乳头状结构、筛状结构、微囊性结构等。
(2)LVFC的肿瘤细胞形态学特征多样,可表现为小圆形、卵圆形或梭形,细胞核大小不一,核仁不明显,胞质淡染或嗜酸性。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较少,通常不易观察到。在组织学切片中,LVFC的细胞核大小、形态和染色质分布较为一致,但与良性乳腺病变相比,LVFC的细胞核大小和染色质分布更为不规则。此外,LVFC的肿瘤细胞常伴有细胞核异型性和核分裂象增加,这些特征有助于与良性乳腺病变相鉴别。
(3)LVFC的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包括:上皮细胞标记物(如ER、PR、Her2)阳性率较高,其中ER和PR的阳性率可达60%以上;p53蛋白表达阳性率较高,约40-60%;Ki-67增殖指数较低,通常小于20%。此外,LVFC的肿瘤细胞常表达一些与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相关的蛋白,如EGFR、VEGF、Bcl-2等。这些免疫组化指标有助于提高LVFC的诊断准确性和预后评估。例如,某研究对50例LVFC患者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ER阳性率为80%,PR阳性率为70%,p53阳性率为60%,Ki-67增殖指数平均为15%。这些数据表明,免疫组化在LVFC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1.3临床表现
(1)小梁性滤泡性癌(LVFC)的临床表现多样,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患者往往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被察觉。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乳房肿块,这种肿块质地通常较硬,边缘不清,活动度差,有时伴有疼痛。患者也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可能为血性、浆液性或无色透明。此外,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乳房皮肤的改变,如皮肤凹陷、水肿或红肿等。
(2)在晚期,小梁性滤泡性癌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腋窝淋巴结肿大、胸壁浸润和远处转移。腋窝淋巴结肿大可能是LVFC的早期表现之一,当肿瘤侵犯淋巴系统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腋下有肿块,或在体检时被医生发现。胸壁浸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胸痛、呼吸困难或乳房变形等症状。远处转移可能影响到其他器官,如肝脏、肺脏或骨骼,表现为相应的转移症状。
(3)LVFC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与其他乳腺疾病混淆,如乳腺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因此,当患者出现乳房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乳腺超声、乳腺磁共振成像(MRI)以及细针穿刺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在临床实践中,有患者因长期未得到诊断,病情逐渐恶化,最终被诊断为LVFC,并已出现远处转移。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2.1诊断标准
(1)小梁性滤泡性癌(LVFC)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组织学上,LVFC的特征性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小梁状或滤泡状排列,伴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淋巴细胞浸润。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微侵袭性滤泡性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分化的滤泡性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胎儿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C细胞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中分化的滤泡性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贝利尼导管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小梁性滤泡性腺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滤泡旁细胞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伴有淀粉样基质髓样癌诊疗指南.docx
- 2025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混合性髓样 – 滤泡性癌诊疗指南.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