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施工生态保护方案
一、总则
(一)编制目的
施工生态保护方案的编制目的在于系统规范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行为,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通过明确生态保护目标、技术要求及管理措施,为参建各方提供可操作的生态保护指引,确保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同时,落实国家及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推动绿色施工理念的实践,促进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共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编制依据
本方案编制严格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技术标准及规范要求,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0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2018年修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GB50433-2008)、《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等。同时,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地管理要求及地方人民政府发布的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文件,确保方案的合法性与适用性。
(三)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各类建设工程施工活动的生态保护管理,涵盖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能源、矿山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从施工准备阶段、土方开挖阶段、主体施工阶段至竣工验收阶段的全过程生态保护工作均需遵守本方案要求。特别适用于涉及生态敏感区(如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湿地、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野生动物栖息地及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工程施工活动。其他未列入但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施工项目,可参照本方案执行。
(四)基本原则
1.生态优先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于工程建设,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施工全过程,避免因施工活动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及生物多样性丧失。2.预防为主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及采取前置防护措施,预防施工可能产生的生态风险,降低生态环境损害的发生概率。3.综合治理原则:针对施工中的生态问题,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及管理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实现生态保护效果最大化。4.全程管控原则:建立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全过程的生态保护管控机制,明确各阶段责任主体及技术要求,确保生态保护措施落地见效。5.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监督,建立信息公开与反馈机制,形成生态保护合力。
二、施工区域生态现状分析与评估
(一)自然生态现状
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施工区域位于某省中部低山丘陵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6°10′-116°25′,北纬30°20′-30°35′之间,总面积约12.5平方公里。地形以缓坡丘陵为主,海拔介于80-280米,坡度多在5°-25°之间,局部地段坡度超过30°,形成“三山两谷”的地貌格局。区域内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和黄壤,土层厚度30-80厘米,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1.5%-2.8%,pH值4.5-6.0,呈弱酸性。
2.气候与水文条件
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2℃,年均降水量1300-1500毫米,降水集中在4-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主要水系为XX河及其支流,河网密度0.3公里/平方公里,河道宽度5-15米,水深0.5-2.0米,水质现状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地下水位埋深1.5-5.0米,局部受地形影响形成季节性泉眼。
3.土壤与植被资源
区域内植被类型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森林覆盖率达65%,主要优势树种包括马尾松、杉木、樟树、苦槠等,林下植被以灌木层(杜鹃、乌饭)和草本层(芒萁、狗尾草)为主。土壤-植被系统整体保持稳定,但局部因历史采砂活动存在植被退化现象,退化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主要表现为乔木层盖度下降40%,草本层以耐旱性入侵种为主。
4.生物多样性概况
据实地调查,区域内有维管植物82科210属320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科18属25种,裸子植物5科6属8种,被子植物65科186属287种。野生动物资源记录到鸟类46种、哺乳动物18种、两栖爬行类15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有白鹇、豹猫等3种,省级保护动物有中华大蟾蜍、王锦蛇等8种。生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为3.45,属于中等偏上水平。
(二)生态环境问题识别
1.水土流失风险
施工区域地形坡度较大,表层土壤抗蚀性较弱,加之降水集中,天然条件下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为800吨/平方公里·年,属轻度侵蚀区。但施工活动将破坏地表植被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