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与习题精练.docxVIP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与习题精练.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宗元《小石潭记》赏析与习题精练

一、散文原文与版本说明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教材标注:本文收录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是课标要求掌握的“情景交融”典范篇目。

二、重点字词注释

语句原文

重点字词

注释与解读

隔篁竹,闻水声

篁竹

竹林。“隔”字开篇造境,写竹林的茂密遮挡视线,为“闻水声”的听觉悬念铺垫。

水尤清冽

尤/清冽

尤:格外;清冽:清凉。“尤”字强调潭水特质,呼应后文游鱼“空游无所依”的侧面描写。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坻/屿/嵁

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四字并列,状写石形多样,用词精准且富节奏感。

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蒙/络/摇/缀

蒙:覆盖;络:缠绕;摇:晃动;缀:连接。四字动词连贯,绘出藤蔓交错摆动的动态美。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许

可:大约;许:表示约数。模糊表述显观察的随性,暗合游记“信笔而书”的特质。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佁然/俶尔

佁然:静止的样子;俶尔:忽然。动静对比,既写鱼态灵动,又衬潭水清澈。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斗/蛇

均为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比喻奇巧,状溪流曲折之态如在眼前。

悄怆幽邃

悄怆/幽邃

悄怆:忧伤;幽邃:幽深。四字定调,将景物之“幽”转化为心境之“凄”。

三、白话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能听到水声,像玉佩玉环碰撞的清脆声响,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石潭,潭水格外清凉。潭底全由石头构成,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头底部翻卷露出水面,有的成了水中高地,有的成了小岛,有的成了不平的岩石,有的成了陡峭的崖壁。青青的树木、翠绿的藤蔓,相互覆盖缠绕,摇晃着、连接着,参差不齐地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似的。阳光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在和游人一同欢乐。

向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潭边,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无人,让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一同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崔家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四、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韩愈并称“韩柳”,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其人生轨迹与《小石潭记》的情感内核深度交织:

仕途沉浮与贬谪生涯:早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里行,积极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元和元年(805年)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长达十年。贬谪期间,母亲病逝、政治理想破灭,他将满腔愤懑寄于山水,创作了《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传世名篇。

文学成就与创作特色:其山水游记突破前人“模山范水”的局限,开创“情景交融”的新境界。苏轼赞其“文有奇气,卒以自振”,这种“奇气”恰体现为将个人苦难融入自然描写——不只为写景而写景,更以山水为镜映照心境。《小石潭记》中“乐”与“忧”的骤转,正是他贬谪心境的真实写照。

思想内核与精神寄托:在《愚溪诗序》中,他曾以“愚”自嘲,暗含对朝政的愤懑;而《小石潭记》中的“悄怆幽邃”,则是这种愤懑的含蓄表达。永州的山水于他而言,既是逃避现实的避难所,也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却终究无法消解内心的孤寂。

五、写作背景

1.时代与政治背景:革新失败后的人生低谷

永贞革新(805年)是中唐一次短命的政治改革,柳宗元因是核心成员,被贬为永州司马。唐代的“司马”多为安置贬谪官员的闲职,无实际职权,形同流放。更雪上加霜的是,赴任永州半年后,其母卢氏病逝,双重打击让他陷入“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精神困境。元和四年(809年),他已在永州度过四个春秋,政治上看不到希望,生活中孤苦无依,便常“探山访水,伐竹取道”,试图在自然中寻求慰藉,《小石潭记》即作于此时。

2.创作契机:《永州八记》的情感脉络延续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贬谪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