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与习题精练.docxVIP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与习题精练.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与习题精练

一、诗作原文与版本校勘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jiānghánqiūyǐngyànchūfēi,yǔkèxiéhúshàngcuìwēi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chénshìnánféngkāikǒuxiào,júhuāxūchāmǎntóuguī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dànjiāngmǐngdǐngchóujiājié,búyòngdēnglíntànluòhuī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叹落晖。

gǔwǎngjīnláizhǐrúcǐ,niúshānhébìdúzhānyī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创作标注:全诗八句五十六字,紧扣“重阳登高”核心,以“景—事—情—理”为脉络,在洒脱中藏苦涩,是杜牧晚年咏怀诗的典型之作。

二、重点字词注释

诗句原文

重点字词

注释与解读

江涵秋影雁初飞

涵/初飞

涵:包容、映照,以“涵”写江水容纳秋影,显意境阔大;初飞:大雁初次南飞,暗点深秋时节,藏漂泊之感。

与客携壶上翠微

携壶/翠微

携壶:携带酒壶,重阳饮酒是唐代民俗;翠微:指齐山翠微亭,杜牧于会昌四年(844年)建,取李白诗“开帘当翠微”意。

尘世难逢开口笑

尘世/开口笑

尘世:人间俗世;开口笑:语出《庄子》,言人生欢笑难得,一月不过四五日,暗点失意心境。

菊花须插满头归

须插/满头

须插:必插,重阳插菊是唐代习俗;满头:极言插菊之盛,显洒脱狂放,暗用陶渊明采菊典故。

但将酩酊酬佳节

酩酊/酬

酩酊:大醉貌;酬:报答、应对,以大醉回应佳节,藏无奈与旷达。

不用登临叹落晖

叹落晖

落晖:夕阳,古人常以夕阳喻人生暮年,“不用叹”显故作豁达之态。

牛山何必独沾衣

牛山/沾衣

牛山:在今山东临淄,齐景公游此叹人生无常而泣;沾衣:泪水沾湿衣襟,反用典故劝人不必如景公般悲戚。

三、白话译文

江水包容着秋日的光影,

大雁刚刚开始南飞。

我和友人携着酒壶,

登上齐山的翠微亭。

人间俗世里,

难得有开怀大笑的时刻,

今日重阳,定要把菊花

插满头顶才肯归去。

姑且用酩酊大醉,

来报答这美好的佳节,

不必在登高时,

为夕阳西下而叹息。

古往今来的人生,

不过都是如此这般,

何必像齐景公在牛山那样,

独自为时光流逝泪湿衣襟。

四、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人生与创作特点如下:

仕途与心境: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杜佑曾任宰相,却因晚唐牛李党争,一生辗转于地方幕僚与刺史之职,始终未能施展政治抱负。会昌四年(844年)任池州刺史时,已是晚年,心境在失意中透着旷达,《九日齐山登高》正是他对人生苦短的坦然回应。

诗风特点:擅长七言律诗与绝句,风格“俊爽峭健”又“含蕴深厚”。不同于李白的豪迈、杜甫的沉郁,杜牧的诗常以洒脱之语藏苦涩之情,如“但将酩酊酬佳节”的狂放,实则是“尘世难逢开口笑”的无奈,被誉为“于旷达中见悲戚”。

创作主题:善咏史、写景、抒怀,核心常围绕“人生无常与现实失意”。《九日齐山登高》借重阳登高,将个人愁绪融入民俗与典故,既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自我的开解。

五、写作背景

1.晚唐重阳民俗背景:仪式中的情感寄托

唐代重阳是重要节日,据《岁时广记》记载,长安、池州等地有“登高、饮酒、插菊、赏雁”的习俗,认为此举可避灾祈福。但晚唐国力衰退,文人多感怀人生无常,重阳的欢宴常成抒发愁绪的载体。杜牧此诗依循“登高携酒”的民俗,却在其中注入个人失意,让民俗仪式成为情感的出口。

2.诗人个人背景:为友解忧与自我开解

此诗作于会昌五年(845年)重阳节,时杜牧任池州刺史。友人张祜因怀才不遇来访,二人同命相怜,遂同登齐山。张祜仕途坎坷,常为人生失意叹息,杜牧作此诗既是劝慰友人“不用登临叹落晖”,也是自我慰藉——他虽任刺史,却远离朝堂,壮志难酬,诗中“尘世难逢开口笑”正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3.文化背景:典故的巧妙化用与反用

诗中两处用典极见功力:一是化用陶渊明采菊典故,陶潜“采菊东篱下”显归隐之乐,杜牧“菊花须插满头归”则显狂放之态,暗含“不如及时行乐”的无奈;二是反用齐景公牛山泣涕典故,景公叹“去此而死”显悲戚,杜牧“何必独沾衣”显旷达,实则是以旷达掩饰悲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