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毅的故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志毅的故事

我哥是卧底,但警局不认

周志毅葬礼那天,整个城市黑帮集体戴孝。黑白两道都知道,他是唯一能用粉笔画出完美犯罪现场的前刑侦队长。遗像前跪着九个自首的连环杀手,每人都带着他生前寄出的匿名信。我整理遗物时发现他的警官证,背面写着——“如果有一天我死了,请相信那是我故意的。”

周志毅的葬礼,天气好得不像话。

五月的阳光滤过殡仪馆门口那几棵老樟树的新叶,在地上投下晃动的、金币似的光斑,风里带着泥土和青草的气味,暖烘烘的,几乎有种欢快的意味。这天气和他一点都不相称。他应该属于那种铅云低垂、冷雨飘洒的日子,属于深夜街头被霓虹灯染成病态的雾气,属于一切光线暧昧、轮廓模糊的场景。

灵堂里外,泾渭分明。

里面,是标准的警方礼仪。花圈挨着花圈,挽联叠着挽联,“沉痛悼念周志毅同志”的黑色宋体字庄重得近乎刻板。穿着制服的、或深色便装的人们,面容肃穆,压低了声音交谈,偶尔有人上前,对着那张被放大成黑白色的遗像鞠躬。照片上的周志毅,很年轻,大概是刚入警队时拍的,眉宇间还带着点未曾磨灭的理想光芒,嘴角微微抿着,眼神锐利,能穿透人心。那是他们认识的周志毅,前刑侦支队长,屡破奇案,功勋卓著。

而外面,外面,沿着殡仪馆外墙,一直到院门外那条平日里车马稀少的柏油路,是另一番景象。

人很多,多到超出想象。清一色的男人,高矮胖瘦不一,但大多穿着深色衣服,许多人甚至不合时宜地在臂膀上缠着一截黑纱,或者干脆在胸前别了一朵小小的白纸花。他们沉默地站着,或三五成群,彼此之间并不怎么交谈,只是偶尔,目光会短暂地接触,又迅速分开。没有人维持秩序,但他们自发地站成了不算整齐却界限分明的队列,从门口一直延伸出去,拐了个弯,看不到头。各种牌子的豪华轿车歪歪斜斜停满了路边,一直堵到了下一个路口。

空气在这里凝滞了。一种无声的、沉重的压力,以这些黑衣男人为中心,向四周弥漫。路过。路过的不明就里的市民会被这场面吓住,加快脚步躲开,又忍不住回头张望。有几个交警远远站着,表情复杂,最终也没有过来过问停车的事。

整个城市的阴影面,似乎今天都集中到了这里,为他们共同的一个“朋友”戴孝送行。

“阵仗真大。”老陈,现在市局的一位领导,站在灵堂内侧门边,看着外面黑压压的人群,语气听不出是感慨还是别的什么,“我以前只知道他在那个圈子里……有名,没想到这么有名。”

旁边一位年轻些的警官低声接话:“都说周队是‘活阎王’,这帮人,是怕他到死,也敬他到死。”

里面的哀乐低沉回旋,外面的世界鸦雀无声。阳光依旧明媚,却照不进那片由人体构成的、移动的黑色丛林。

追悼会按流程进行着。领导致悼词,回顾周志熠光辉而短暂的一生,称颂他的勇敢、智慧和对公安事业的无限忠诚。词汇标准而充满敬意,但在场一些真正了解周了解周志毅的老刑警,脸上却或多或少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恍惚。台上的颂扬,和外面那片沉默的黑色海洋,构成了太过强烈的反差,让人产生一种荒诞的不真实感。

轮到亲属致辞时,我走了上去。我是他弟弟,周志明。比他。比他小七岁,在一家设计公司工作,和他的世界原本隔着千山万水。我看着台下那些熟悉或陌生的面孔,又透过人群的缝隙,瞥见外面影影绰绰的黑衣,喉咙有些发紧。

“我哥……”我刚开口,声音就因为情绪激动而有些哽咽,停顿了一下,“我哥是个很复杂的人。可能很多人觉得他像个独行侠,破案靠的是某种……天赋。但我知道不是。”

我吸了口气,努力让声音平稳下来:“小时候,我们家墙上挂的不是地图,是一张巨大的本市交通图。他没事就盯着看,能把每条小巷、每个废弃工厂的位置都背下来。他说,罪犯的心思就藏在这些街巷的脉络里。后来他当了警察,家里最多的就是各种现场照片……和粉笔。”

台下很安静,连外面的嘈杂声似乎也消失了。

“他用粉笔,能在任何平面上,把犯罪现场还原出来。地上,墙上,甚至是……我家吃饭的旧木桌上。”我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时光,看到了那些只有我们兄弟俩才懂的画面,“那不是简单的勾勒,他能画出弹道的轨迹,血迹喷溅的角度,嫌疑人脚步的迟疑和慌乱……在他手下,那些冰冷的线条和白痕会说话。他说过,‘真相就藏在细节的偏差里,哪怕只有一毫米’。”

我的声音低了下去:“他是个最好的警察。我一直这么认为。”

直到最后一句,我说的都是真心话。只是隐藏了最后一点,也是最刺痛我的一点疑惑——这样一个追求极致真相的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不明不白的死亡?官方结论是积劳成疾,突发性心源猝死。死在自家书房里,面前还摊开着厚厚的卷宗。

致辞结束,我走下来,站在家属区的位置。内心的波澜与外表的平静激烈冲撞着。哥哥的书房,我去整理过,那里还残留着他的气息,还有更多我看不懂的谜团。

哀乐再次响起,遗体告别仪式开始。人们排着队,缓缓绕行,做最后的道别。

就在这时,一阵不大但却清晰的骚动从灵堂入口处传来。

人群自动分开了一条窄缝。不是因为有人要进来,而是因为有人跪下。

不是一个,是两

文档评论(0)

卤蛋上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坚持上传各类文章,资料,努力努力,加油加油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