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代丝绸之路与中西交流

一、引言:一条路如何串起两个世界

站在今天的河西走廊,望着祁连山的雪顶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脚下的砂石路仿佛还留着两千多年前骆驼的蹄印。这条路,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而它最辉煌的起点,正藏在汉代的风烟里。当我们翻开《史记》《汉书》的泛黄纸页,“凿空”“通西域”“博望侯”这些字眼跃然纸上;走进新疆的尼雅遗址、甘肃的悬泉置,那些褪色的木简、斑驳的丝绸残片,都在无声诉说着一个关于交流、探索与融合的故事。汉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运送丝绸的商道,更是中西文明首次大规模直接对话的桥梁——它让长安的织机与罗马的染坊产生联系,让中原的农耕技术与西域的畜牧经验彼此借鉴,让黄河流域的青铜文化与地中海的希腊艺术相互碰撞。这条“流动的文明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它又在哪些维度上改变了汉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一步步揭开它的面纱。

二、从“玉石之路”到“凿空之旅”:汉代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形成

2.1先秦时期的铺垫:东西方交流的早期萌芽

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东西方并非完全隔绝。考古发现早已证明,早在商周时期,中原与西域就存在着一条“玉石之路”。河南殷墟妇好墓中出土的756件玉器,经鉴定多为新疆和田玉;陕西周原遗址也发现过来自中亚的蚀花肉红石髓珠。这些来自远方的“奢侈品”,通过游牧民族的迁徙、部落间的交换,在欧亚大陆上缓慢流动。但此时的交流是零散的、偶然的,没有固定路线,也缺乏官方推动,更像是文明之间的“暗送秋波”。

到了战国时期,中原与西域的联系略有加强。《穆天子传》虽被视为神话,却暗含历史线索——周穆王西巡至“西王母之邦”,可能反映了中原与河西走廊游牧部落的接触;秦国的“戎狄”政策,也让关中与陇西的商贸往来更加频繁。不过,真正让东西方交流进入“快车道”的,还要等到汉代。

2.2张骞通西域:官方凿通的关键一步

公元前138年,一位名叫张骞的郎官从长安出发,踏上了未知的西去之路。此时的西汉,虽已休养生息数十年,但北方匈奴的威胁始终如悬顶之剑。汉武帝从匈奴降者口中得知,原居河西走廊的大月氏被匈奴击败西迁,“常怨匈奴,欲报之而无力”。于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构想诞生,张骞便成为这一使命的执行者。

这一走,就是十三年。张骞第一次出使,刚出陇西就被匈奴扣留,“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史记·大宛列传》)。最终他寻机逃脱,经大宛、康居抵达大月氏。但此时的大月氏已在阿姆河流域安居乐业,“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使命虽未达成,张骞却“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将西域的地理、风俗、物产等信息详细记录下来,“具为天子言之”。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目的从“军事联盟”转为“通好商贸”。这次他带着三百人、万头牛羊和大量金币丝帛,抵达乌孙后,虽未达成“联乌孙击匈奴”的直接目标,却“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窴、扜罙及诸旁国”。这些副使随后与各国使者一同返回长安,“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2.3制度保障:从河西四郡到西域都护府

张骞的“凿空”之旅,让汉武帝看到了西域的战略价值。为保障商路畅通,西汉开始在河西走廊设置郡县: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设武威、酒泉二郡;公元前111年,分置张掖、敦煌二郡,合称“河西四郡”。与此同时,西汉沿长城修筑烽燧亭障,从令居(今甘肃永登)延伸至玉门关;在轮台、渠犁(今新疆轮台、库尔勒)驻兵屯田,解决驻军和商队的粮草问题。

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府,治所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都护督察乌孙、康居诸外国动静,有变以闻。可安辑,安辑之;可击,击之”(《汉书·西域传》)。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西汉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也为丝绸之路提供了稳定的政治保障。从此,商队不再担心匈奴的劫掠,使者往来有了官方驿站(如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录了接待大月氏、乌孙使者的细节),丝绸之路真正从“民间小道”变成了“官方大道”。

三、从丝绸到胡风:汉代丝绸之路的交流内容

3.1物质交流:彼此眼中的“稀罕物”

3.1.1中国输出:丝绸、漆器与技术的“东方符号”

在汉代,丝绸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输出品。长安的东、西织室,齐地的三服官(专为皇室制作冬、夏、春服的官营作坊),蜀地的“锦官城”,都是丝绸的重要产地。新疆民丰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用蓝、绿、黄、红、白五色经线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等图案,经纬密度每平方厘米达220根,工艺之精令今人叹为观止。这种“东方奢侈品”经丝绸之路传入罗马后,价格一度与黄金等同。老普林尼在《自然史》中抱怨:“罗马妇女为了穿半透明的丝绸,每年要向印度和中国支付一亿塞斯特斯!”

除了丝绸,漆器、铁器也是西方追捧的对象。漆器轻便耐用、色泽华美,在中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