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认知奠基:理解小学民间故事收集的双重价值演讲人
认知奠基:理解小学民间故事收集的双重价值01风险规避:需重点关注的四大伦理与技术问题02方法体系:分阶段的操作指南03延伸思考:让民间故事活在当下04目录
2025小学民间故事收集方法社会研究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基础教育领域15年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地方非遗文化保护协会的志愿者,我始终坚信:民间故事不仅是口耳相传的文化密码,更是滋养儿童精神成长的活态教材。2023年秋季,我带领本校五年级学生开展了家乡故事里的文化基因主题实践,历时3个月收集到87个民间故事,整理出2.3万字的田野笔记。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小学阶段的民间故事收集,既是社会研究能力的启蒙训练,更是文化认同的种子播种。今天,我将结合实践经验,系统梳理小学民间故事收集的方法论体系。
01认知奠基:理解小学民间故事收集的双重价值
1文化传承的微观实践民间故事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以我所在的浙北水乡为例,学生收集到的《蚕花娘娘的银剪子》《运河船工的号子歌》等故事,不仅包含蚕桑习俗、漕运历史等物质文化信息,更隐含着勤劳致富知恩图报等精神内核。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关注、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小学阶段的故事收集正是落实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
2社会研究的启蒙教育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10-12岁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民间故事收集涉及问题提出-信息采集-分析整理-成果呈现的完整研究流程,能有效培养观察、访谈、分类、归纳等核心能力。我曾观察到,学生在记录《老茶馆里的狐仙传说》时,自发讨论为什么故事里的狐狸总在雨天出现,这种从现象到规律的追问,正是社会研究思维的萌芽。
3情感联结的成长契机当学生蹲在村口老槐树下听92岁的张奶奶讲《竹马灯的由来》时,当他们发现自己的太奶奶年轻时是故事里绣肚兜的巧姑娘时,代际情感的纽带被悄然拉紧。去年收集的《阿太的艾草香》故事中,学生小琪在整理录音时哭着说:原来外婆每年端午给我戴的香包,里面藏着这么多故事。这种情感共鸣,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滋养文化自信。
02方法体系:分阶段的操作指南
1前期准备:构建三维支撑1.1知识储备:建立文化认知框架教师先行研究:收集本地方志(如《XX县志民间文学卷》)、非遗名录(如省级非遗XX民间故事项目资料)、学术论文(如《江南地区动物故事母题研究》),提炼出自然崇拜行业习俗道德训诫三大主题方向。我在实践前整理了30页的《本地民间故事概览》,标注出38个高频母题(如动物报恩巧女智斗),作为学生的参考指南。
学生认知启蒙:通过故事里的文化符号主题课,用思维导图梳理故事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文化元素(服饰、饮食、习俗)-价值内核(善恶观、因果论)的分析逻辑。例如,用《田螺姑娘》对比《狼外婆》,引导学生发现善有善报与警惕陌生人的不同价值导向。
1前期准备:构建三维支撑1.2工具准备:打造记录工具箱基础工具:防水笔记本(便于户外记录)、录音笔(建议带外接麦克风,减少环境噪音)、便携相机(拍摄讲述者状态、故事相关场景)。我们为每组学生配备了定制的故事收集包,内附《访谈记录表》(含讲述者信息、故事梗概、关键细节、备注)、《文化元素标注贴》(红标习俗、蓝标道德、绿标自然)。
辅助工具:方言对照表(针对老年讲述者)、故事母题卡片(便于现场快速归类)、小礼物(如手工书签、传统糕点,用于表达感谢)。去年有位学生用自己画的故事里的人物小画送给讲述者王爷爷,老人激动地说:这比给我钱还金贵!
1前期准备:构建三维支撑1.3资源对接:建立社区支持网络家庭资源:通过家长会发放《家庭故事征集表》,鼓励祖辈讲述我小时候的故事。我们收到23位学生的家庭故事,其中《太爷爷的盐担》直接关联本地解放初期的盐运历史,被收录进社区文化墙。01专家资源:邀请本地非遗传承人、民俗学者开展故事采集入门讲座,重点讲解如何提问引导怎样捕捉细节等技巧。记得非遗传承人李奶奶说:问后来呢比然后发生了什么更自然,老人们更爱听。03社区资源:联系村委会、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建立故事讲述人库。我们筛选出12位讲述能力强、熟悉本地文化的老人(年龄65-90岁),提前沟通时间、地点,避免打扰老人日常作息。02
2实施阶段:掌握三种核心方法2.1田野调查法:在生活现场捕捉活态故事场景选择:优先选择具有文化记忆的场所,如老茶馆、祠堂、晒谷场、村口大树下。这些地方本身就是故事的发生地,能激发讲述者的记忆。我们在村头老茶馆收集到的《茶博士智破偷茶案》,讲述者王伯边擦茶碗边回忆,连茶盏是青花的,茶渍在碗底积了三层这样的细节都清晰可见。
访谈技巧:采用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提问策略。先问您小时候最喜欢听谁讲故事拉近距离,再问印象最深的故事是什么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