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案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案例

引言:当”数字画像”变成”隐私枷锁”

咱们普通人手机里存着多少个人信息?手机号、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购物偏好、健康数据……这些本应被小心呵护的”数字资产”,却在近年来频繁成为不法分子眼中的”摇钱树”。从接到莫名其妙的装修推销电话,到收到精准的贷款诈骗短信,再到电商平台”读心术”般的商品推送,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个人信息可能正在”裸奔”。本文将通过四个典型案例,带大家走进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的真实战场,看看法律如何为我们的隐私筑牢防线。

一、APP”霸王条款”:当安装软件变成”交投名状”

(一)案件背景:王女士的”权限焦虑”

王女士是一名退休教师,平时喜欢用手机看新闻、买蔬菜。去年她下载了一款热门生鲜APP,安装时弹出的权限申请让她犯了难:除了位置信息、相机权限这些能理解的功能外,APP还要求获取”通讯录”“短信记录”“通话记录”三项权限,否则无法使用。王女士试着点击”拒绝”,页面立刻跳转到”无法提供服务”的提示。无奈之下,她只能勾选所有权限,可之后怪事就来了——原本只在APP里买过鸡蛋的她,开始频繁接到推销土鸡蛋、有机蔬菜的电话,甚至有陌生号码发来短信:“王老师,您上周在XX超市买的五花肉,需要搭配我们的秘制酱料吗?”

(二)争议焦点:必要原则与过度收集的边界

本案的核心矛盾在于:APP要求的权限是否符合”最小必要”原则?根据王女士的使用场景,她仅需使用在线下单、位置导航、支付结算功能,通讯录、通话记录与这些功能无直接关联。但APP以”不授权无法使用”为要挟,实质是将非必要权限与核心功能绑定,涉嫌强制收集。

(三)法律分析:从”告知-同意”到”最小必要”的进化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6条明确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不得以个人不同意处理其个人信息或者撤回同意为由,拒绝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处理个人信息属于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所必需的除外。”这里的”必需”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该信息与实现产品或服务的核心功能直接相关;二是无其他替代方式可实现该功能。本案中,生鲜APP的核心功能是商品展示、下单支付,通讯录和通话记录既非直接相关,也无证据证明是唯一实现方式,因此违反了”最小必要”原则。

(四)裁判结果与启示

法院最终认定该APP运营方构成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权益的侵害,判决其停止强制收集非必要信息、删除已收集的通讯录和通话记录,并赔偿王女士精神损害抚慰金2000元。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遇到APP”捆绑授权”时,不要轻易妥协,可以通过向网信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维护权益。记住,我们有权只给”必要权限”,就像去银行办卡只需要身份证,没必要交家庭合影。

二、线下商家”暗度陈仓”:扫码点餐背后的”信息陷阱”

(一)案件回放:张先生的”扫码之惑”

张先生和朋友去火锅店聚餐,服务员递来的不是纸质菜单,而是一张”扫码点餐”二维码。他习惯性掏出手机扫码,却发现页面跳转后要求”注册会员”,需要填写姓名、手机号、生日、常居地等信息。张先生问:“不注册不能点餐吗?”服务员回答:“可以手写点餐单,但手写单需要等30分钟,扫码下单5分钟就能上菜。”张先生选择手写,结果等了45分钟才上菜,期间还听到邻桌客人抱怨:“刚填了信息,就收到这家店的会员储值短信,这也太快了吧?”

(二)隐蔽侵权:强制注册与信息二次利用

表面看这是”服务效率”问题,实则暗藏三重侵权:第一,以”差别对待”方式强制收集个人信息(手写慢、扫码快);第二,超出点餐所需范围收集生日、常居地等非必要信息;第三,未明确告知信息用途(消费者以为只是点餐,实际被用于精准营销)。

(三)法律依据:“告知同意”的实质要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本案中,商家虽提供了”手写选项”,但通过人为设置时间差迫使消费者选择扫码,属于”变相强制”;同时未明确说明收集生日等信息的具体用途,违反了”明示同意”要求。

(四)社会影响与治理进展

这类案件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市场监管部门随后出台《关于规范网络餐饮服务平台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通知》,明确要求”扫码点餐不得强制注册会员,不得收集与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现在很多餐厅已恢复纸质菜单,扫码点餐时也仅要求获取”昵称+手机号”,且会弹出提示:“您的信息仅用于订单通知,不会用于营销”。这说明消费者的每一次维权,都在推动社会规则的进步。

三、平台”内鬼作案”:数据泄露背后的”监守自盗”

(一)触目惊心的”数据黑产”

李女士是某母婴平台的忠实用户,从怀孕到孩子3岁,她在平台上购买了上万元的商品,也留下了详细的孕产记录、宝宝体检数据、家庭住址等信息。去年她突然接到多个”儿童早教机构”“奶粉代购”的电话,对方甚至能说出宝宝的出生日期和疫苗接种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