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固后结构开裂工艺通病防治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固后结构开裂工艺通病防治指南

干了十五年结构加固这一行,见过太多让人揪心的场景:明明是为了提升安全系数做的加固工程,结果没过半年,新贴的碳纤维布底下裂开蛛网状细纹;刚补完的混凝土柱面,雨水一泡就沿着修补缝渗出水痕;更有甚者,加固层和原结构像被刀割开似的,露出触目惊心的分离界面——这些不是个例,是行业里常说的”加固后结构开裂工艺通病”。今天就跟同行们掏掏心窝子,把这些年踩过的坑、总结的招儿,从头到尾捋一遍。

一、先认”病”:加固后结构开裂的常见类型与特征

要治病得先认病。加固后结构开裂不像新建工程的裂缝那么”单纯”,它往往是新旧材料”打架”、施工工艺缺陷、环境持续作用共同催生的”复合伤”。这些年在工地拿放大镜看裂缝、拿尺子量宽度、拿红外仪测深度,总结出最常见的三种类型:

1.1界面剥离型裂缝——新旧材料”分家”的信号

这是加固工程里最棘手的一类裂缝,多发生在粘钢加固的钢板边缘、碳纤维布搭接区、混凝土修补层与原结构结合面。去年在某学校教学楼加固项目里,我们就碰到过:业主急着开学,刚做完粘钢加固第十天就拆了支撑,结果在梁柱节点位置,钢板边缘撕开一条3米长的裂缝,用扁铲一撬,钢板底下的结构胶像没熬透的浆糊,黏糊糊的不粘手。这种裂缝的典型特征是”表面细、底层深”,用小锤轻敲会发出”咚咚”的空鼓声,严重时能直接看到新旧界面的分离间隙。

1.2材料收缩型裂缝——“热胀冷缩”的连锁反应

加固用的新材料都有”脾气”:聚合物砂浆刚抹上墙时像泥团,干了会收缩;碳纤维胶固化过程中会产生微缩;即便是标号再高的细石混凝土,凝固时也会因为水分蒸发拉裂。前年冬天在北方做一个厂房加固,赶工期用了早强型结构胶,结果第二天就发现,300平方米的碳纤维布表面布满0.1-0.2mm的龟裂纹,用显微镜看,裂缝刚好沿着纤维丝的方向延伸——后来检测才知道,当时环境温度骤降15℃,胶层固化时内外收缩不同步,把纤维丝都”拽”裂了。这类裂缝通常呈网状分布,宽度较细但密度高,多见于材料固化后的7-15天。

1.3荷载突变型裂缝——“用力过猛”的代价

加固工程最怕”好了伤疤忘了疼”。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某仓库加固后,业主为了多堆货,把原来设计荷载3kN/㎡的楼面,硬加到5kN/㎡,结果刚堆了半个月,新补的混凝土楼板中间炸开一条贯穿缝,钢筋都露出来了。这类裂缝的特点是”方向性强”,多沿着受力主筋垂直方向延伸,宽度随荷载增加逐渐变大,严重时会伴随结构变形(比如梁体下挠、板角上翘)。

二、深挖”病根”:开裂背后的工艺管理漏洞

认识了裂缝类型,还得摸清它们的”作案规律”。这些年带着团队做过20多个开裂项目的检测分析,发现问题90%出在”人”的环节——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细节没做到位。

2.1设计阶段:“照葫芦画瓢”的隐患

有些同行做加固设计时,总想着”省事”:原结构图纸没测全,就按经验估厚度;材料性能参数直接套规范最小值;节点构造图抄标准图集,连具体项目的环境条件都不标。去年帮某旧小区做检测,发现当初加固设计时,把潮湿环境下的粘钢工程,直接套用了干燥环境的结构胶参数,结果不到两年,胶层被水汽侵蚀失效,钢板和原结构”各走各的路”。设计是源头,参数错一点,施工就得吃大亏。

2.2材料环节:“省小钱吃大亏”的教训

记得有次在工地,工人偷偷跟我说:“王工,这次的聚合物砂浆咋比上次稀?”一测才发现,采购图便宜买了标号不够的产品,胶凝材料含量比要求少了15%。材料是加固的”筋骨”,结构胶固化时间不达标、碳纤维布克重不足、混凝土骨料含泥量超标——这些看似”差不多”的选择,最后都会变成裂缝的”导火索”。更坑的是有些材料商玩”文字游戏”,把”潮湿面可用”写成”可用于潮湿环境”,结果在地下室这类长期渗水的地方,胶层根本粘不住。

2.3施工过程:“差不多就行”的代价

施工是把设计变成现实的关键,但往往也是漏洞最多的环节。界面处理不到位最常见:原结构混凝土没凿毛,直接抹聚合物砂浆;钢板表面的锈迹没打磨干净,结构胶只粘在浮锈上;碳纤维布粘贴时,滚压不均匀,中间裹着气泡——这些”小毛病”当时看不出来,等材料一受力,气泡位置就成了裂缝的起点。还有养护不到位:夏天做完加固不覆盖,混凝土被太阳晒得”冒白烟”;冬天不保温,结构胶冻得硬邦邦,根本没完全固化。去年有个项目,工人为了赶工期,碳纤维布刚贴完24小时就拆支撑(规范要求至少72小时),结果胶层没完全交联,稍微一受力就开缝。

2.4环境因素:“没想到的变量”

加固工程不是”一锤子买卖”,环境变化会持续考验结构。我见过南方某沿海厂房,加固时没做防腐处理,海风里的氯离子慢慢渗透,把新植的钢筋锈成了”细铁丝”,周围混凝土被胀裂;也见过北方地区,加固后没做保温层,冬夏温差50℃,混凝土修补层热胀冷缩,沿着伸缩缝撕开。这些问题不是技术解决不了,而是前期没把环境评估当回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