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怀念蛙鼓》
一、现代文阅读
怀念蛙鼓
①“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当吟诵辛弃疾的词句,那些潜伏在记忆深处的蛙鼓便会悄然苏醒,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月光的清辉,在耳畔久久回荡。
②儿时的乡村,蛙是夏夜最热忱的歌手。惊蛰刚过,柳枝抽出新绿,水塘边便有零星蛙鸣试探着响起,像小夜曲的前奏,羞涩又清亮。待至仲夏,一场骤雨过后,蛙鼓便真正拉开了序幕。田间沟渠、池塘河岸,无数青蛙摇舌鼓腹,歌声从四面八方涌来,初时零零落落,如“转轴拨弦三两声”;继而此起彼伏,似“大珠小珠落玉盘”;最终震天撼地,若“铁骑突出刀枪鸣”。外婆常抱着我坐在竹椅上,蒲扇轻摇,蛙声裹着稻香漫过田埂,萤火虫在蛙声里划出银亮的弧线,那些夜晚的梦都浸着清凉的诗意。
③蛙鼓是乡村的晴雨表,也是丰收的预言家。农人们说“蛙声越响,稻谷越壮”,因为青蛙是捕虫能手,一只蛙一天能消灭七十只害虫,一年下来竟能保护上万亩庄稼。我曾蹲在田埂上看蝌蚪游弋,它们像一个个逗号,在水中书写着春天的诗行。外婆告诉我,蝌蚪变成青蛙那天,田埂上的紫云英就会开得最艳,这是大自然的默契。
④后来我考入城里的大学,便成了飘落在钢筋水泥森林里的蒲公英。夏夜的街头只有霓虹闪烁,再也听不到那壮阔的蛙鸣合唱。偶尔在公园的小池塘边瞥见一两只青蛙,叫声也单薄得像断了线的风筝。去年回乡,发现村口的水塘已被填平,正在兴建商品房,挖掘机的轰鸣盖过了一切自然的声响。小侄儿拿着生物课本问我:“姑姑,蝌蚪真的能变成青蛙吗?老师说它们需要清水和稻田。”我望着光秃秃的地基,竟不知如何回答。
⑤那些消失的蛙鼓,带走的何止是夏夜的天籁。它们曾是外婆蒲扇下的故事背景,是稻田里的丰收密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印记。如今我终于懂得,孔稚珪将蛙鸣视作“两部鼓吹”的雅趣,辛弃疾聆听蛙声时的喜悦,都源于对自然最本真的热爱。当蛙鼓渐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种声音,更是心灵与土地相连的纽带。
⑥今夜,我又想起那些蛙鸣浩荡的夜晚。愿有一天,能再听见蛙鼓从稻田里升起,像无数面小鼓,敲醒沉睡的乡村,也敲亮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二、阅读题目
文章围绕“蛙鼓”写了哪些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第④段写城市的“霓虹闪烁”和公园的“单薄蛙鸣”有何作用?(3分)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怀念蛙鼓”的深层原因是什么。(4分)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引用辛弃疾的词句,既点题又引出对蛙鼓的回忆,富有文学韵味。
B.第③段通过农人的话和具体数据,突出青蛙对庄稼的保护作用,深化主题。
C.第⑤段提及孔稚珪的典故,意在说明古人对蛙鸣的排斥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
D.文章以“蛙鼓”为线索,串联起回忆与现实,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三、参考答案与解析
答案:①儿时乡村夏夜壮阔的蛙鸣景象及与外婆相伴的回忆;②蛙鼓与乡村生活的关联(是晴雨表、丰收预言家,青蛙能捕虫护田);③进城后蛙鸣消失的现状(城市无蛙鸣,故乡水塘被填);④对蛙鼓消失的惋惜及对自然的敬畏与期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解答时需按“回忆—现实—情感”的脉络,抓住“儿时蛙鸣”“蛙的作用”“如今蛙鸣消失”“怀念与期盼”等关键信息分层提炼,注意语言简洁连贯。
答案:运用比喻和引用的修辞(1分),将蛙鸣的不同阶段分别比作琵琶演奏的不同意境,同时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蛙鸣从稀疏到密集、从轻柔到壮阔的变化过程(1分),表现出作者对蛙鼓的喜爱与怀念之情(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赏析。首先明确“比喻”“引用”两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分析其对描写蛙鸣变化的作用,最后关联作者情感,遵循“修辞判断—内容分析—情感表达”的答题逻辑。
答案:运用对比(1分),将城市的“霓虹闪烁”与乡村的蛙鸣、公园“单薄的蛙鸣”与记忆中“壮阔的蛙鸣”进行对比(1分),突出了城市生活中自然之音的缺失,表达了作者对乡村蛙鼓的怀念和对城市生态的惋惜(1分)。
解析: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其作用。“霓虹闪烁”代表城市的人工环境,“单薄蛙鸣”与前文的“震天撼地”形成反差,通过对比凸显“蛙鼓消失”的现状,进而揭示情感内涵。
答案:①蛙鼓承载着作者儿时与外婆相伴的美好回忆;②蛙鼓是乡村丰收的象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印记;③蛙鼓的消失意味着乡村自然生态的破坏;④作者怀念蛙鼓,实则是怀念逝去的乡村生活,敬畏自然,期盼人与自然能重新和谐相处。(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主旨探究。需从“个人回忆”“文化象征”“生态意义”三个层面深入分析,结合“外婆的故事”“农人的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