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友人论学》含答案译文.docxVIP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友人论学》含答案译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友人论学》含答案译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把握诗歌主题,把握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的能力。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由表及里,把握诗中蕴涵的哲理。

【解答】(1)A.“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有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于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选:A。

(2)“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大意是“不要想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见桃花与李花,必须要到树头枝底欣赏桃李,这样才能见到其活泼的精神,看到桃李绽放的盛况”。卖花人的担子上的桃花李花虽然也缤纷灿烂,但它们已经被摘下,活力早已不再。颈联“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中作者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诗人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求学需“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了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底枝头才能体会搭配它们活泼的精神,即阅读经典只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答案:

(1)A

(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灿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译文:

通过注释每个字来研读经典反而会很难,如今人们逢人个个便会提及曾参颜回。哪知那些隐藏在皮毛之下的观点,并不会相互流传在人们的口耳之间。禅理要自己亲自参悟和寻求印证才可,仙丹需亲自烧炼并且等待丹药的还转。在卖花人的担子上看见桃花与李花,这句话让现在的我回忆起先生鹤山。

赏析:

林希逸是著名的南宋理学家,他学识渊博、儒释道兼修,其作品传播广泛,更在域外产生过重大影响。作者经常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令人赞赏的同时也收获匪浅。

诗人在闲暇时经常翻阅古人的优秀作品,尤其喜爱唐宋大文豪的名篇。有一次他偶然读到古人的诗句,颇有感悟,于是就即兴题写了这首七律,也顺便回答了友人的提问。

可是诗人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作者认为很多后世读者经常会断章取义,却容易忽略那些关键的要素。而此后还会以讹传讹,更加令人曲解先贤作品中的原意。

作者在此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他将那些被人遗漏、或者视而不见的观点,比作剥落的皮毛,从而无法口耳相传。言下之意,人们应该尽量地阅读原作,而不要一味地相信经过摘抄和口述的作品,不然就可能发生不必要的错误。

颈联颇有理趣,“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作者将求学比作参禅,修炼者必须首先得到佛家的印证和认可,然后还要在实践中感悟;求仙之人也需要亲自体验如何炼丹,才能逐步地羽化升天。

诗人认为,只有经过“自参、亲炼”的过程,方可深刻地懂得禅理之深奥、以及仙境之美妙。求学也是如此,就像唐代大文豪韩愈所言,行成于思,毁于随。如果只是浅尝辄止,或者望文生义,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北宋诗人欧阳修曾在其《六一诗话》中记录了别人的两句诗: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在喧闹的酒楼上欣赏音乐,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也不可能体会到丝竹管弦的精妙。

林希逸在结尾不加修改地引用了第一句,然后又说自己读到这一句之后,就想起另一位著名的理学家魏了翁(号鹤山),他曾提出“虚无乃道之害也”,甚至怀疑人们对朱熹作品注释的正确性。诗人希望借用魏了翁的观点

文档评论(0)

186****29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