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隧道智能化掘进施工工艺应用方案.docxVIP

盾构隧道智能化掘进施工工艺应用方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盾构隧道智能化掘进施工工艺应用方案

作为参与过7条城市地铁、3条市政管廊盾构施工的技术负责人,我对传统盾构掘进的“痛点”再熟悉不过:凌晨三点盯着仪表手动调参数的疲惫、地质突变时“靠经验拍板”的忐忑、管片拼装误差超标的返工代价……这些年跟着行业趋势摸爬滚打,越来越觉得——盾构施工要突破“效率瓶颈”和“安全天花板”,智能化是必经之路。结合团队近3年在XX城际铁路、XX地铁5号线的实践,我试着把这套“盾构隧道智能化掘进施工工艺应用方案”梳理出来,既是总结,也希望能给同行一点参考。

一、方案背景与总体目标

1.1传统工艺的现实困境

干过盾构的都知道,掘进效率和安全控制像“跷跷板”:手动操作时,司机要同时关注土压、扭矩、推进速度等20多个参数,稍有疏忽就可能导致地面沉降超标;地质勘察数据滞后,遇到上软下硬地层时,往往要停机换刀,单是一次换刀就耽误3-5天;管片拼装全凭拼装手经验,环错台超过15mm就得返工,最麻烦的一次我们连续3环超标,光调整就花了48小时。这些问题倒逼我们思考:能不能让设备自己“感知”地层变化?能不能用算法替代部分人工决策?

1.2智能化升级的核心目标

基于上述痛点,我们提出“三化一降”总体目标:

感知实时化:关键参数采集频率从传统的每分钟1次提升至每秒10次,实现“毫米级”地层变化感知;

决策智能化:建立包含2000组历史数据的训练模型,盾构参数调整响应时间从人工操作的5-10分钟缩短至30秒内;

执行精准化:管片拼装定位误差从±5mm缩小至±2mm,同步注浆填充率从90%提升至95%以上;

风险预控化:建立“红黄绿”三级预警机制,将地表沉降超标、盾尾漏浆等风险的预判时间从“事后补救”提前至“事前2-4环”。

二、智能化掘进核心工艺模块解析

要实现上述目标,得把工艺拆解成“感知-决策-执行”三大模块,像搭积木一样逐个突破。

2.1智能感知系统:给盾构装“电子神经”

这是整个系统的“眼睛”和“皮肤”。我们在盾构机上装了3类传感器:

地质感知类:刀盘前端装了24个微型压力传感器,盾体两侧各装1台地质雷达,能实时探测前方3-5米地层的密度、含水量变化。记得在XX地铁项目,有次地质雷达显示前方0.8米处有异常反射,经核查果然是未探明的孤石群,提前换刀避免了卡机事故。

状态感知类:推进油缸装了拉线位移传感器,实时监测每根油缸的伸长量;盾体顶部装倾角仪,精度0.01°,能捕捉到0.5mm的姿态偏移;管片拼装机装激光测距仪,定位误差控制在1mm以内。

环境感知类:隧道内每50米装1台气体检测仪,盾尾密封舱装漏浆传感器,一旦检测到瓦斯浓度超标或漏浆量超过5L/分钟,系统立刻声光报警。

这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传到主控室,我们给数据加了“双重保险”:现场服务器存原始数据,云端服务器存加密备份,防止因设备故障丢失关键信息。

2.2智能决策系统:让盾构有“大脑”

数据有了,怎么用?我们联合高校开发了“盾构掘进智能决策平台”,核心是“1+3”算法模型:

1个基础模型:基于历史工程数据训练的BP神经网络模型,能根据当前地质参数(如标贯击数、渗透系数)、设备状态(如刀盘磨损量、油脂消耗量)、环境参数(如地表沉降速率),自动推荐土压设定值、推进速度、注浆压力等9个关键参数。举个例子,在XX城际铁路的砂卵石地层,模型推荐的土压比传统经验值低0.02MPa,实际掘进后地表沉降控制在2mm以内,比规范要求的3mm还严。

3个修正模型:针对特殊工况设计。比如“始发段修正模型”,考虑到始发时盾构机未完全进入地层,会自动降低推进速度上限;“曲线段修正模型”,根据转弯半径调整左右油缸推力差,减少管片错台;“硬岩段修正模型”,实时计算刀盘扭矩与贯入度的匹配度,防止偏磨。

系统还设了“人工干预”按钮——毕竟算法再智能,也得给现场技术人员留“最后一道关”。有次在中风化岩层,模型推荐的推进速度是30mm/min,但现场技术员发现刀盘扭矩持续上升,手动降到20mm/min,避免了刀齿崩裂。

2.3智能执行系统:让指令“落地有声”

决策输出后,得靠执行系统“变现”。我们重点改造了3个执行单元:

推进系统:原来的油缸是“分组控制”,现在改成“单缸控制”,每个油缸都能根据模型指令独立调整推力。在XX地铁的小半径转弯段(半径300米),左右两侧油缸推力差精确到10吨,盾构机姿态偏差始终控制在10mm以内,比传统“人工调缸”精度高了3倍。

注浆系统:传统注浆是“定时定量”,现在改成“动态补偿”——根据盾尾间隙监测数据,实时调整4个注浆孔的流量分配。有次监测到左侧间隙比右侧大5mm,系统自动把左孔流量从8L/min加到12L/min,最终注浆填充率达到98%,管片背后无空洞。

拼装系统:给拼装机装了“视觉引导+激光定位”双系统,司机在操作屏上点选管片类型和位置,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