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史馆编修体制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元史馆编修体制研究

引言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黄金阶段。从北宋赵匡胤”重文抑武”国策下史馆体系的草创,到元世祖忽必烈”一视同仁”理念中多民族史馆的融合,这三百余年间,史馆编修体制完成了从”中原王朝传统”到”多元文明互鉴”的重要转型。它不仅是记录王朝兴衰的”笔杆子”,更是塑造文化认同的”发动机”。笔者曾在古籍修复中心见过一卷南宋绍兴年间的《神宗实录》稿本,墨色深浅间还能辨出纂修官的批注:“此事须核诸起居注”“此语当避圣讳”,这些细微痕迹让我愈发觉得,探究宋元史馆编修体制,就像拆解一台精密运转的”历史机器”——每个齿轮的咬合、每道工序的衔接,都藏着古人修史的智慧与局限。

一、宋代史馆编修体制的奠基与完善

1.1从分散到整合:北宋史馆机构的演变

北宋初年的史馆体系,带着”草创期”的鲜明特征。太祖朝时,修史职能分散在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三馆”,加上秘阁合称”馆阁”,但此时的机构设置更像”大杂院”:史馆负责修实录、国史,昭文馆管典籍整理,集贤院兼收图籍,秘阁则是皇家图书馆。这种分散状态到太宗朝开始改变——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太宗将三馆从右掖门的”湫隘卑痹”之地迁至新建的崇文院,“栋宇之制,皆帝亲授”,这不仅是办公环境的改善,更标志着史馆体系向专业化迈进。

真正的制度化变革发生在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的官制改革。此前的馆职多为”贴职”,即官员的荣誉头衔,实际修史常由临时设立的”实录院”“国史院”承担。元丰改制后,以秘书省为核心的常设机构体系确立:秘书省下设著作局,“掌修纂日历”;国史院、实录院成为秘书省下属常设机构,“遇修实录则置实录院,遇修国史则置国史院”,这种”平时有常职,修史有专司”的模式,让史馆从”临时搭班子”变成了”正规军”。

1.2编修队伍的”精英化”:人员构成与选拔

如果说机构是史馆的”骨架”,那么编修人员就是”血肉”。北宋馆职选拔之严,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据《宋会要辑稿·职官》记载,馆职候选者需先由两府(中书门下、枢密院)或侍从官推荐,然后参加”学士院试”,考试内容包括”策论二首”“诗赋各一篇”,其中策论必须”援古证今,有补治道”。像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这些后来名垂青史的大家,都曾经历过这种”高难度考核”。

具体到修史团队,分工更是细致如”庖丁解牛”:最高长官是”监修国史”,通常由宰相兼任,负责总领全局;“修国史”多为翰林学士,承担核心撰写;“同修国史”协助修撰;“史馆修撰”负责具体章节;“检讨官”则是”史料挖掘专家”,需要从起居注、时政记、诸司关报中梳理原始材料。笔者曾见过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手稿,其中夹着一张”检讨官工作清单”:“正月,核诸殿起居注;二月,校兵部关报;三月,补宗正寺玉牒缺漏”,可见检讨官的日常就是”在故纸堆里找线头”。

1.3流程规范化:从”记注”到”成书”的闭环管理

宋代史馆最值得称道的,是建立了一套从”原始记录”到”正史成书”的完整流程。这个流程的起点是”记注制度”:皇帝的言行由起居郎、起居舍人记录为《起居注》;宰执的政务讨论由枢密院、中书门下记录为《时政记》;六部及地方州府的公文定期汇总为《诸司关报》;皇室谱系由宗正寺记录为《玉牒》。这些原始材料每月汇总到史馆,由著作局编纂成《日历》——这是最基础的”史料长编”,相当于现在的”编年体原始档案”。

有了《日历》,修实录、国史就有了”主心骨”。以修实录为例:首先由监修国史主持开院,任命修撰、检讨官;检讨官根据《日历》《起居注》等材料,按时间顺序整理出”实录草”;修撰官对”草”进行考订,剔除重复、纠正谬误,形成”实录稿”;最后由监修国史审核,呈皇帝”御览”,认可后才正式刊刻。这套流程的严格程度,从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的记载可见一斑:“绍兴间修《徽宗实录》,有宫人私记一事,检讨官以无他证未录,后得内廷朱批手诏,方补入。”

二、元代史馆编修体制的转型与创新

2.1“二元并立”:从蒙古旧制到汉制的融合

元朝建立后,史馆编修体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整合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修史传统”。蒙古早期没有固定的修史机构,《蒙古秘史》这样的重要文献,也是”口传心授”多年后才整理成书。入主中原后,忽必烈意识到”欲知前代得失,不可不有史”,于是在至元元年(1264年)设立翰林国史院,“掌制诰文字,纂修国史”。但这并非简单复制宋代体制,而是”二元并立”:一方面保留蒙古”必阇赤”(文书官)系统,负责记录蒙古语的”脱卜赤颜”(秘史);另一方面以翰林国史院为核心,沿用汉制修撰汉文史书。

这种”二元”特征在人员构成上尤为明显。翰林国史院的长官”承旨”通常由蒙古或色目贵族担任,“学士”多为汉儒或汉化的契丹、女真学者。比如修辽、金、宋三史时,总裁官脱脱是蒙古人,而纂修官中有欧阳玄(汉人)、揭傒斯(汉人)、吕思诚(汉人)等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