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贡赋制度与国家财政管理.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代贡赋制度与国家财政管理

翻开泛黄的《周礼》《尚书》,那些关于”九贡”“九赋”“九式”的记载,仿佛是一把打开三千年前王朝运转密码的钥匙。周代作为中国早期国家制度的集大成者,其贡赋体系不仅是支撑王室运转的经济命脉,更是维系分封秩序、彰显等级权威的政治纽带。从镐京的宗庙祭祀到诸侯的朝觐之路,从井田上的农夫耕作到王府的仓廪堆积,贡赋制度如同一张细密的网络,将分散的封国与中央紧密联结,在华夏大地上勾勒出早期国家财政管理的生动图景。

一、制度溯源:分封宗法下的财政需求

要理解周代贡赋制度,必须回到其诞生的土壤——分封制与宗法制交织的政治格局。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后,面对”邦畿千里”的广袤疆域,周人创造性地推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据《左传》记载,周初分封的71国中,姬姓占53国,诸侯既是地方的实际统治者,又是周王室的”守土之臣”。这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需要一套既能保障王室权威、又能协调诸侯义务的财政机制。

宗法制的”亲亲尊尊”原则,则为贡赋的等级化征收提供了伦理依据。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每个阶层的权利与义务严格对应:天子拥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名义所有权,诸侯通过”受民受疆土”获得实际治理权,作为交换,必须向天子履行包括贡赋在内的各项义务。这种”授民授疆土”与”纳贡服役”的双向契约,构成了周代财政关系的核心逻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周代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的农业经济。《孟子·滕文公上》描述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虽有理想化色彩,但反映了当时”公田助耕”“私田纳赋”的基本模式。农业是最主要的财富来源,这决定了贡赋的征收必然以粮食、布帛等实物为主,辅之以少量货币(主要是贝币)。而手工业与商业的初步发展(如青铜铸造、丝麻纺织),又为”贡”的多样化(如珍禽异兽、礼器玩好)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体系拆解:贡与赋的分野与协同

周代的财政收入体系中,“贡”与”赋”是两大支柱,二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取之于民、用之于政”的资源流动网络。

(一)“贡”:政治义务的象征表达

“贡”的核心是”下之奉上”的政治义务,其征收对象主要是诸侯、方国及王畿内的卿大夫采邑。《周礼·天官·大宰》记载的”九贡”,是这一体系的经典概括:“一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材贡,六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斿贡,九曰物贡。”这些贡物并非随意选择,而是暗含深意:祀贡(牺牲、谷物)用于王室宗庙祭祀,体现”敬天法祖”的核心信仰;嫔贡(丝织品)供王后及内宫使用,彰显内朝与外朝的联系;器贡(青铜礼器)是礼乐制度的物质载体,货贡(珠玉龟贝)则代表财富的象征意义。

贡的征收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国语·周语上》记载”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不同服制的诸侯贡纳的频率与内容差异极大:甸服(王畿周边)“日祭”,需每日供应祭祀用物;侯服(诸侯核心区)“月祀”,每月进献祭品;宾服(前代后裔封国)“时享”,按季节贡献;要服(边疆部族)“岁贡”,每年进献一次;荒服(偏远蛮夷)“终王”,仅在新王即位时朝贡。这种”远近异制”的设计,既体现了”溥天之下,莫非王臣”的政治理想,又考虑了实际统治能力的边界。

(二)“赋”:常规财政的稳定来源

如果说”贡”更多是政治象征,“赋”则是支撑国家机器运转的常规收入。《汉书·食货志》解释:“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明确了赋的军事与行政用途。周代的赋主要包括田赋、军赋和力役三种形式。

田赋是最基础的赋种,其征收标准因地域而异。王畿内实行”彻法”,即”什一而税”(《孟子》),将土地收成的十分之一作为赋税;诸侯国内则多采用”助法”,即通过集体耕作公田的方式缴纳,“公田之稼,纳于公仓”(《诗经·豳风·七月》)。无论是”彻”还是”助”,本质都是对农业剩余产品的分配,其核心是”量地计赋”——根据土地的肥瘠、位置(如近郊、远郊)制定不同税率,《周礼·地官·载师》详细记载了”园廛二十而一,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的差别税率,这种”因土制宜”的智慧,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军赋是为满足军事需求征收的专项税。《司马法》记载”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出马一匹,牛三头;四丘为甸,甸出长毂一乘,马四匹,牛十二头,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可见军赋以”丘”“甸”为单位,征收车马、兵器、粮草及兵役。这种”寓兵于农”的制度,既保证了兵源,又减轻了国家养兵的财政负担,是周代”兵农合一”社会结构的体现。

力役则是劳动者以体力劳动抵偿赋税,《周礼·地官·均人》规定”凡均力政(征),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即根据年景好坏调整劳役天数,丰年最多30天(“公旬”指每旬一天),灾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