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王朝的经济基础.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商王朝的经济基础

在中国早期文明的星空中,夏商王朝如同两颗交相辉映的星辰。它们不仅是“家天下”制度的开端与青铜文明的高峰,更是中国古代经济体系从原始氏族形态向国家化管理转型的关键阶段。要理解夏商王朝的兴衰脉络,就必须揭开其经济基础的神秘面纱——那是一张由农耕劳作、手工匠造、物物交换与社会管理共同编织的网络,支撑着早期国家机器的运转,也孕育着后世经济制度的雏形。

一、农业:夏商王朝的经济命脉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青铜时代早期,农业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基。夏商先民们用最原始的工具与自然对话,在黄河中下游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用汗水浇灌出足以支撑国家运转的粮食储备。

1.1生产工具的演进与耕作技术

夏代的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曾出土大量石斧、石铲、石镰和骨铲、蚌刀。这些工具虽粗糙,却凝结着先民的智慧:石斧用于砍伐丛林开辟耕地,石铲前端磨制出锋利的刃口便于翻土,石镰边缘的锯齿能更高效地收割谷物。到了商代,虽然青铜工具开始普及,但由于铜料珍贵,主要用于礼器和兵器,农业生产仍以木、石、骨、蚌工具为主。不过,殷墟考古中偶尔能发现青铜犁铧的残件,虽非主流,却暗示着技术革新的萌芽。

耕作方式上,夏商时期主要采用“火耕”与“耜耕”结合的模式。所谓“火耕”,是将荒地上的草木焚烧,既清除了障碍物,又用草木灰为土地增肥,《诗经·大田》中“俶载南亩,播厥百谷”的记载,便暗含着这种原始的耕作智慧。而“耜耕”则是使用耒耜翻土,耒是带尖刺的木杆,耜是装在耒端的平板状刃具(早期为木、石质,后期出现青铜包刃)。甲骨文中“力”字的形状,正是耒的侧视图,可见这种工具在当时的重要性。

1.2主要农作物与产量估算

夏商时期的农作物以“五谷”为主,即粟(小米)、黍(黄米)、稻(水稻)、麦(小麦)、菽(大豆)。其中粟和黍因耐旱耐瘠,是黄河流域的主粮。二里头遗址的炭化谷物浮选结果显示,粟的比例超过60%,足见其核心地位。商代甲骨文中“禾”字出现频率极高,通常指代粟,“受禾”“求禾”等占卜记录,反映出商王对粟作收成的高度关注。

水稻的种植则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的河流沿岸与长江北岸地区。郑州商城遗址曾出土过炭化稻谷,殷墟甲骨文中也有“稻”字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麦类作物在商代开始普及,卜辞中“告麦”“登麦”的记录,表明小麦可能作为冬春的补充作物,缓解青黄不接的困境。

关于粮食产量,虽无直接数据,但可通过考古发现间接推测。殷墟苗圃北地的窖穴群中,有直径4米、深6米的大型粮窖,单个窖穴的容量约为70立方米,若按粟的容重每立方米750公斤计算,可储存约5.25万公斤粟。这样的窖穴群规模,反映出商代已具备稳定的粮食剩余,这既是农业发展的结果,也是支撑手工业、战争与祭祀的物质基础。

1.3水利与土地管理的萌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夏商时期虽无大型水利工程,却已有初步的排水与灌溉意识。二里头遗址中发现过宽0.5米、深0.3米的小型沟渠,可能用于排涝;商代甲骨文中“濬”(疏通河道)“圳”(田间水沟)等字的出现,说明人们已开始主动干预农田水文。更值得注意的是水井的普及,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发现过8口水井,深度在3-6米之间,井壁用木棍搭成框架防止坍塌,这些水井不仅解决了聚落的生活用水,也为小块农田的灌溉提供了可能。

土地管理方面,夏商时期可能处于“氏族公有”向“国家分配”的过渡阶段。《孟子·滕文公上》提到“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虽为后世追述,但大致反映出夏代可能按户分配土地,以“贡”的形式向国家缴纳农产品;商代则实行“助耕公田”的制度,即农民在耕种自己份地的同时,需集体耕作“公田”,公田的产出归王室或贵族所有。甲骨文中“田”字的形状像棋盘格,可能代表着土地的划分,这被许多学者视为“井田制”的萌芽。

二、手工业:从生活所需到文明象征

当农业能够提供稳定的剩余产品,一部分劳动力得以从田间脱离,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夏商的手工业不仅满足了日常需求,更创造出青铜礼器、玉器等“文明符号”,成为王朝权力与文化的载体。

2.1青铜铸造:技术巅峰与权力象征

夏商的青铜铸造技术堪称“古代科技革命”。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青铜爵,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青铜礼器,其薄如蛋壳的器壁(最薄处仅1毫米)、复杂的合范工艺,已展现出高超的铸造水平。到了商代,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期,殷墟苗圃北地的铸铜作坊面积达10余万平方米,出土陶范3万余块,可同时铸造不同规格的器物。

铸造工艺上,夏商工匠采用“范铸法”:先用泥制作器物模型(母范),再用母范翻制外范(分块制作,预留浇口),用泥制作内范(与外范形成空腔),最后将内外范组装,注入1100-1200℃的铜锡铅合金溶液。为了制作复杂器物(如四羊方尊),还发明了“分铸法”——先铸造附件(羊头、羊角),再将其嵌入主范中与主体一次铸接。这种技术比欧洲早

文档评论(0)

level来福儿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5日上传了二级计算机、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