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排水管通球试验施工工艺流程方案
作为干了十多年排水施工的“老油条”,我对通球试验的感情挺复杂——它像一面镜子,能照出前期管道安装的所有“小毛病”;又像个守门员,守住排水系统投用后的最后一道安全关。记得刚入行那会儿,跟着师傅做通球试验,球卡在弯头里死活下不去,急得我蹲在管道井里直挠头。师傅拍着我后背说:“这试验没巧,就是得把每个环节抠细了。”这些年经手的项目多了,越来越明白:通球试验不是走个过场,而是用最“笨”的方法验证管道系统的可靠性。今天就把这套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流程掰开了讲,算是给新人的一份“避坑指南”。
一、前期准备:把“不确定”变成“确定”
通球试验能不能一次过,70%的功夫在准备阶段。我常跟徒弟们说:“别着急拿球往管子里扔,先把该查的查全了,该备的备齐了,后面能省一半麻烦。”
1.1技术交底与人员培训——把“心里没底”变成“心里有数”
每次进场前,项目技术负责人都会组织我们开交底会。记得上周刚做完的商业综合体项目,技术负责人拿着蓝图,用激光笔点着管道走向说:“这里三层卫生间支管接主立管的弯头,图纸标了45度,但现场装的是90度,通球时重点盯这儿。”这种交底不是走形式,得具体到每个关键节点:管径变化处、转弯角度、支管与主管的连接方式,甚至管道是否有临时封堵。
培训更得“接地气”。去年带新徒弟小张,我让他先拿PVC管模拟练习——把乒乓球当通球,在自制的“L型”“T型”管里投球,练到能凭手感判断球下落速度是否正常。“为什么用乒乓球?”小张问。我告诉他:“真球是有重量的,下落时如果阻力突然变大,手拽测线的感觉会变沉,这跟乒乓球在塑料管里滚动的反馈是一个道理。”
1.2工具与材料检查——把“凑合能用”变成“必须好用”
通球试验的家伙事儿看着简单,可哪一样掉链子都耽误事儿。
通球本身:得按规范选。比如DN100的立管,通球直径必须是80mm(管径的80%);DN150的支管,球径就是120mm。我习惯提前用游标卡尺量三遍,有次发现供应商发来的球径小了5mm,当场退回去——球太小测不出堵塞,那试验就白做了。
测线与标记工具:测线得用耐磨的尼龙绳,直径3mm最合适,太粗会卡管壁,太细容易断。每次用前我都要拽一拽,看看有没有起毛;标记笔必须是防水的,去年夏天在地下室做试验,墙面渗水把标记冲没了,最后只能重新测。
辅助工具:手电筒、梯子、吸尘器一个都不能少。尤其是手电筒,得选聚光型的,之前用普通手电照管道井,光线散在水泥墙上,根本看不清球的位置。
1.3管道系统预检查——把“隐患”消灭在萌芽里
这一步最考验耐心。我习惯拿着图纸,从最高层的排水口开始,逐层往下“扫”:
检查管道走向:看有没有倒坡——拿水平尺往管底一搭,气泡偏了就得调整;
检查接口质量:用手敲一敲承插接口,“咚咚”响的是实的,“噗噗”响的可能有裂缝;
清理管内杂物:上次在学校项目,管里堵了半袋水泥渣,用吸尘器吸了半小时才干净。我跟徒弟说:“别嫌麻烦,要是这些渣子没清,通球时卡在哪儿,拆管更费劲。”
二、实施阶段:每一步都“有迹可循”
准备做足了,正式试验反而像“按剧本走”。但越到这时候越得小心,我常跟团队说:“通球试验就像考试,平时练习再熟,上考场也得一笔一划答题。”
2.1确定试验顺序——“先干管后支管,先高区后低区”
顺序错了,试验结果可能失真。比如高层住宅,得从顶层的雨水立管开始,再做卫生间主立管,最后做厨房、阳台的支管。去年做一个32层的项目,有个新手想省事,先测了5层的支管,结果顶层立管堵了,支管试验数据全废——水流从顶层下来,冲击力会把支管里的“小障碍”冲开,测不准。
2.2通球投放与观测——“手眼耳并用”
投放通球是个技术活。我一般站在立管检查口的正上方,用测线系住球,先慢慢往下送30cm,停2秒,感受有没有阻力。如果测线突然变沉,那大概率是卡在弯头了;要是球“唰”地往下滑,说明前面通顺。
观测更得“眼尖”。比如在立管底部的检查口,得安排人盯着——球出来时,要立刻用防水笔在管壁标记“通”;如果3分钟还没出来,就得记“堵”,然后往上找堵塞点。去年在医院项目,球在18层没下来,我们往上查,发现22层的支管接口处有块瓷砖碎片,卡得球动弹不得。
2.3数据记录与实时反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有个“通球日志”,每投一个球都记:时间、位置、球径、是否通过、异常情况。记得有次暴雨后做试验,发现3根立管通球率只有80%,翻日志才发现,这3根立管的检查口在暴雨时进了泥,清理不彻底导致堵塞。现在团队里每个人随身带记录本,我常说:“数据是最老实的,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
三、问题处理:从“手忙脚乱”到“从容应对”
通球试验最怕的就是“卡球”,但干这行这么多年,我总结出:“卡球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怎么找原因、怎么解决。”
3.1常见堵塞原因分析——“对症下药”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