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不同两性霉素 B(AmB)制剂的药效学、药动学、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特点.doc

临床不同两性霉素 B(AmB)制剂的药效学、药动学、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特点.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不同两性霉素B(AmB)制剂的药效学、药动学、不良反应及临床应用特点

两性霉素B在深部真菌感染中有着重要地位,但其肾毒性、输注反因等不良反应限制了临床应用,为了克服其毒性,目前已研发多种脂质制剂,形成了传统制剂与脂质制剂并存的局面。本文旨在系统比较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概述

1956年国外研究者从土壤中发酵放线菌M-4575后发现了AmB。首个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剂为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AmB-D),但由于AmB-D治疗窗窄,治疗剂量下便可出现肾毒性、电解质紊乱、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等,临床使用受限。为减轻不良反应,更好的发挥AmB的临床疗效,国内外先后研发出了

文档评论(0)

白衣侠士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提供专业医学资料,为您解决后顾之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