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百年巴金映照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凡命运.docVIP

初中语文文学讨论(现当代文学)百年巴金映照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凡命运.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年巴金映照一代知识分子的不凡命运

巴金走过了一个世纪。在这变幻的100年中,他有过成功的欢欣,有过屈辱的磨难,有过痛苦的忏悔,有过平静的安宁。巴金的人生,映照着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坎坷而不平凡的命运。对巴金的祝福和纪念,也是对上个世纪许多像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怀念,是对我们的民族经历的百年风雨的记忆与思索。

他们的世纪

11月19日,施蛰存99岁安然辞世,11月25日,巴金迎来百岁寿诞。两位老人相差一岁,同住上海,同证兴衰,数日之间,一枯一荣,难免令人感慨唏嘘:一个世纪过去了。

我并不是巴金小说的爱好者。少年时《家》、《春》、《秋》的激流溅起的小小浪花早已归于平静,只有《寒夜》那冰凉的寂寞隐约萦回在心头。在我的阅读记忆中,毋宁说巴金是作为一个翻译家存在的,十卷本的《巴金译文全集》在书柜中静静地站立成一片浅蓝。鹰的儿子被判罚永生,变成了草原上一个孤独的影子(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一位俄罗斯姑娘发誓忍受所有的苦难,迈过高高的门槛,进入了一片未知的黑暗(屠格涅夫《门槛》);精神病院内,病人固执地和鲜艳的红花搏斗至死,他觉得那是一切恶的化身(迦尔洵《红花》);夜莺将心深深地抵住尖刺流着血歌唱爱情,用生命换来了一朵世间最美的红蔷薇(王尔德《夜莺与蔷薇》)……这些故事都属于青春,充满浪漫的精神,纯洁的理想,飞扬的骄傲,殉道的热情。字里行间,我能够想像当年它们是怎样地蛊惑着内心永无安宁的巴金———我更愿意记住这样一个巴金,而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被涂成金色,受人尊敬的世纪老人和文学大师。

“鲁郭茅巴老曹”的称谓将巴金固定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但一个作家需要的并不是这样的排序,所谓“定评”有时反而是作家的悲哀———那意味着不会再有新的视野与新的理解。在重写文学史的过程中,在研究者与出版商们补遗、翻账或赚钱的忙碌中,一些我们熟悉或不熟悉的名字升降沉浮,映照出时代的思路和趣味,有真知灼见,也不乏无聊的吹捧和贬损。巴金是文学史课一定要讲的人,但如今专业的文学研究者,不是已经很少将他作为专门的课题了吗?

期望从巴金的创作中寻求复杂的“文本意义”的研究者或许会失望,因为巴金其实是单纯的,从《灭亡》到《随想录》一以贯之的单纯,他始终是一个五四知识分子,始终以青年时代确立的理想来拥抱这个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即使百岁,也依然青春。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青春,而是整整一代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成长的年代,他们在启蒙主义的旗帜下,反抗各种形式的压迫,以人道主义和献身精神相号召。岁月沧桑,他们经历了不同的命运,如今已经万木凋零,巴金犹如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象征着我们对历史光荣的记忆和思索。他所代表的五四精神和五四理想经过历史的淘洗而逐渐沉淀,在社会思潮的变化中,在学者们的书房里,获得了更为复杂的评价。“时光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他们的世纪过去了。

让我们重温巴金译笔下的勇士丹柯的故事(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他为了带领族人走出黑暗的森林,在众人的怀疑中掏出了自己的心高高举起,那燃烧得比太阳还明亮的心照亮了通向自由的道路。丹柯倒在了自由的土地上,他依旧燃烧的心被一个胆小的人踩灭了,化为草原上雷雨之前的蓝色火星……或许丹柯就是巴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榜样吧,他们不问沿途的遭遇和自己的结局,只是献出自己的心。

●文/所思

巴金的故事

◆巴金的父亲做过川北广元县的知县,童年的巴金在父亲审案的时候,常在二堂的公案旁边观看。犯人们被板子打得鲜血淋漓,然后还要挣扎着向大老爷磕头谢恩,这个场面给了巴金很深的刺激。对“挨了打还要谢恩”这种荒谬逻辑的思考,在他晚年的《随想录》中被重新阐发。

◆巴金常说自己是“五四的儿子”。《新青年》是他最热爱的刊物。少年巴金曾怀着一颗战栗求助的心写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陈独秀,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写信。最终,他没能等来回信,这是他少年时的一个挫折。

◆1928年8月,巴金在法国写成了第一部小说《灭亡》,第一次使用了“巴金”这个名字。他在拉封丹中学的中国同学巴恩波不久前投水自杀,为纪念他采用了“巴”字,而“金”字,是因为他刚译完克鲁泡特金的著作。这就是“巴金”笔名的由来。

◆1931年,《家》最初在《时报》上连载时以“激流”为题,书名、作者都被套了红,版面上还用突出大字介绍作者是“新文坛巨子”。可是小说刊出的第二天,巴金就接到了大哥李尧枚服毒自杀的噩耗,这促使他重新调整了小说的构思———大哥成为小说的主角,高觉新的原型。

◆巴金时常收到青年读者的来信。1936年起他通过通信结识了一位叫陈蕴珍的女学生。她在电影院里遇到过巴金,令她不解的是巴金竟然戴着黑眼镜看电影。一直不肯谈恋爱的巴金终于被这个纯洁热情的女孩子打动了———他们谈了8年恋爱,陈蕴珍后来成为巴金一生挚爱的妻子,她的笔名萧珊更为人熟知。

◆19

文档评论(0)

181****52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