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汉代佛教初传与政治容纳机制
引言
站在洛阳白马寺的古柏下,望着山门内那尊斑驳的汉代石佛,很难不联想到两千年前佛教初入中原时的模样。那时的佛教,既不是后来遍立道场的庞大宗教体系,也不是被士大夫们引经据典讨论的哲学思想,更像是一颗裹挟着异域尘土的种子,在汉代特有的政治土壤里小心翼翼地扎根。这粒种子能否发芽,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生命力,更与当时政治权力的容纳机制息息相关。本文将以汉代为时间坐标,以佛教初传为线索,深入探讨政治权力如何从陌生、疑虑到逐步接纳佛教,这种容纳机制又如何塑造了佛教在中国的早期形态。
一、佛教初传:从异域传闻到场域实践
1.1初传时间的迷雾与历史碎片
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学界素来有“伊存授经说”“武帝感金说”“明帝求法说”等多种说法。这些说法虽各有依据,却也都带着汉代特有的“层累”色彩——既有真实的历史片段,也有后人附会的传说。
最可靠的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早文献记录,虽仅提及“口授”,却已说明佛教教义在西汉末年已通过官方知识阶层的渠道传入。而东汉初年的《后汉书·楚王英传》则记载,光武帝之子楚王刘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并于永平八年(65年)因“奉缣帛赎罪”被汉明帝下诏褒奖,称“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这则记录不仅证明佛教在东汉初年已进入宗室贵族的信仰生活,更暗示其与黄老方术的早期关联。
至于广为流传的“汉明帝感梦求法说”(见于《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虽被部分学者质疑为后人附会,但其中“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遣中郎蔡愔、秦景等使于天竺,写浮屠遗范”的细节,却真实反映了东汉宫廷对佛教的好奇与主动接触。这些碎片化的记录串联起来,勾勒出佛教从西汉末年的“传闻”到东汉前期的“实践”的传播轨迹。
1.2传播路径的多元与早期形态
佛教初传的路径并非单一,而是海陆并行、多线渗透的。陆路方面,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成为文化传播的主通道。大月氏、安息等地的僧人沿着这条商路,带着佛经、佛像和修行方法进入河西走廊,再向中原扩散。海路方面,《后汉书·西域传》提到“天竺国……和帝时,数遣使贡献”,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说明南海航线已成为佛教传入的另一条通道,尤其是交趾(今越南河内)、苍梧(今广西梧州)等地,因地处海陆交汇,较早出现了佛教活动痕迹,如《牟子理惑论》的作者牟融便活跃于交趾一带。
早期佛教的形态也与后世大相径庭。它既没有独立的寺院体系(白马寺虽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但东汉时可能更多是译经和外交接待场所),也未形成系统的教义传播,而是以“方术”“祠祀”的面貌出现。时人将佛陀视为“能仁”“大觉”的神仙,将“斋戒”“布施”等同于黄老的“清净”“无为”,甚至将“沙门”与方士混为一谈。这种“方术化”的佛教,恰恰是其初传时为适应中原文化环境而采取的“伪装”——只有先被纳入时人熟悉的信仰框架,才能获得生存空间。
1.3社会基础的萌芽:从贵族到民间的渗透
佛教初传的受众最初集中于统治阶层。楚王刘英、汉明帝、桓帝(史载桓帝“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等帝王宗室的奉佛行为,为佛教提供了政治庇护。贵族阶层的参与,不仅提升了佛教的社会地位,更推动了译经活动的开展。如桓灵二帝时期,安世高(安息僧人)译出《安般守意经》等小乘经典,支娄迦谶(月氏僧人)译出《道行般若经》等大乘经典,这些译经活动虽规模有限,却为佛教教义的系统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民间社会也悄然出现佛教元素。山东沂南汉墓画像石中“七盘舞”旁的“胡人形象”,江苏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中的“佛涅槃图”“舍身饲虎图”,虽被部分学者质疑为东汉晚期作品,但已能看出佛教故事与本土信仰的融合。不过,此时民间对佛教的认知仍停留在“异域神祠”层面,真正的信众群体尚未形成,佛教的社会基础依然薄弱。
二、政治容纳的逻辑:从疑虑到调适的权力选择
佛教初传时,汉代已形成高度成熟的中央集权体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儒家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的根基,黄老思想则作为治国辅弼,民间信仰体系(如祖先崇拜、方术神仙)更是深入社会肌理。面对这一“文化生态”,佛教作为外来宗教,能否被容纳,本质上取决于其是否符合政治权力的核心诉求——维护统治秩序、巩固意识形态、整合社会资源。
2.1早期疑虑:异质文化的“他者”认知
在儒家士大夫眼中,佛教的“异质性”首先体现在礼仪制度上。《牟子理惑论》中记载时人质疑:“沙门剃头,何其违圣人之法也?”“沙门弃妻子,捐财货,或终身不娶,何其违福孝之行也?”这种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儒家伦理的挑战,自然引发士大夫的警惕。
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ESG分析师认证(CESGA)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01).docx
- 2025年ESG分析师认证(CESGA)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03).docx
- 2025年企业内训师认证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8).docx
- 2025年国际财资管理师(CTP)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02).docx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30).docx
- 2025年文物拍卖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01).docx
- 2025年注册振动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29).docx
- 2025年监理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02).docx
- 2025年社会心理服务人员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31).docx
- 2025年金融科技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103).docx
最近下载
- 2025年中国ORC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行业市场调查分析及未来前景分析报告.docx
- 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护理与康复训练.pptx VIP
- DEC-OGP-S-PL-005-2020-1 油气管道工程气体保护焊碳钢和低合金钢实心焊丝技术规格书.pdf VIP
- 002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关键岗位人员岗位说明.docx VIP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期末考试题试卷及答案.pdf
- 2025年市人民医院公开招聘简章(详细版).pdf VIP
- 202宠物户外用品市场消费趋势与竞争格局分析报告.docx VIP
- 2024文旅项目西游文化游园活动策划方案.pptx
- 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课件.ppt VIP
- CJJ36-201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