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平行施工流程优化创新.docxVIP

深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平行施工流程优化创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深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平行施工流程优化创新

作为在基坑工程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老施工员,我对”深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这对”孪生兄弟”的爱恨情仇再熟悉不过——早年在XX商业综合体项目,因两者衔接不畅,光是等支护桩养护就多耗了23天,项目部的烟灰缸都堆成山;去年在科技园区超深基坑项目,我们通过流程优化实现平行施工,硬是把原本5个月的工期压缩到3个半月,现场工人开玩笑说”连挖机师傅都舍不得多歇会儿”。今天就结合这些年的实践,聊聊我们是怎么在”抢工期”和”保安全”之间蹚出这条优化路径的。

一、前期策划:从”各自为战”到”孪生共舞”的思维转变

传统施工里,支护和开挖常被当作两道独立工序:先把支护结构全做完,再轰轰烈烈开挖土方。这种”先支护后开挖”的线性模式看似稳妥,实则藏着大问题——支护结构需要时间养护(比如混凝土要28天强度),土方开挖又急着推进,中间的空档期就成了工期”杀手”。更麻烦的是,后期开挖时如果遇到地质突变,前期做好的支护可能”不合身”,改起来费时费钱。

1.1现场勘察:把地下”摸”个透

要让两者平行,首先得摸清楚地下的”脾气”。我们项目组会带着地质钻机、静力触探仪、探地雷达扎进现场,连续干上7-10天:

每隔15米打一个勘探孔,取土样做三轴试验,测清土层的粘聚力、内摩擦角这些关键参数;

用探地雷达扫查地下20米范围内的管线和孤石,去年在化工园区项目就发现了一条被遗忘的废弃热力管道,提前改迁避免了大麻烦;

还要测地下水埋深和渗透系数,记得有次在江边项目,地下水位比设计高了1.2米,直接调整了止水帷幕的深度。

这些数据不是堆在资料室吃灰的,我们会把它们输进BIM模型里,生成三维地质云图,连哪块区域是软塑状黏土、哪段可能有流沙都标得清清楚楚。

1.2多方协同:拉上”智囊团”定规则

平行施工最怕”各说各话”。我们会提前把设计、勘察、监理、分包班组的人拉进”基坑作战群”,开3-4轮专题会:

设计方得交底支护结构的”敏感点”——比如预应力锚索的张拉时间、土钉墙的分层厚度;

土方班组要讲清楚挖机的作业半径、运土路线的转弯半径;

监理强调监测频率和预警值(比如地表沉降超过3mm/天就得亮红灯);

最后大家一起拍板”协同作战规则”:明确每挖30cm对应哪类支护(比如上层用土钉墙,下层换钢支撑)、每天的开挖量不超过支护班组的”消化能力”(一般控制在500m3/班)、监测数据每4小时同步一次。

记得第一次开这种联席会时,挖机班长拍桌子说”支护太慢拖后腿”,支护班组长反驳”土挖太急我来不及打锚”,后来我们拿BIM模拟演示:如果每天挖800m3,支护班组需要增加2组工人,成本会涨15%;如果控制在500m3,成本只增5%但工期能缩10天。最后大家都松了口——规则不是卡人,是为了一起把蛋糕做大。

二、技术优化:让”时间差”变成”协同力”的关键

传统流程像”接力赛”,优化后更像”双人舞”,关键是找到支护与开挖的”动态耦合点”。我们总结出三个技术抓手:

2.1支护体系的”弹性设计”

以前支护设计是”一锤子买卖”,现在要留足”调整空间”。比如在XX地铁换乘站项目(深度18米),我们把原本的”排桩+内支撑”体系改成”排桩+可调节锚索+临时钢支撑”组合:

上层6米用土钉墙+预应力锚索(能快速施工,7天就能达到70%强度);

中间8米用排桩+可调节锚索(锚索长度比设计多留2米,后期可以根据变形数据张拉调整);

底层4米用临时钢支撑(安装拆卸快,不影响最后阶段的土方收尾)。

这种”分层适配”的设计,让支护能跟着开挖节奏”生长”——挖3米就做3米的支护,不用等全部支护做完再开挖。

2.2土方开挖的”分块计时”法

土方不能”一哄而上”,得像切蛋糕一样分块、分层、限时。我们一般按”大区划小区、小区划段落”原则:

把基坑分成4-6个大区(每个区约2000m2),每个大区再分3-4个小段(每段500m2);

规定每段土方必须在24小时内开挖并完成对应支护(比如早8点开始挖,晚8点前必须打完土钉、挂完网、喷完混凝土);

开挖顺序从中间向四周退,形成”盆式开挖”,这样中间先挖能释放土压力,减少周边支护的变形(实测周边地表沉降比传统方法小40%)。

去年在金融中心项目,我们用这个方法试过首段试验:挖机配2台PC400(大挖)+3台PC200(小挖),5辆渣土车循环运土,支护班组6人打土钉、4人喷浆,结果22小时就完成了500m2的开挖支护,比计划还提前2小时!工人说”像赶大集似的,各干各的但踩得准点”。

2.3监测反馈的”即时修正”机制

平行施工的风险在于”变化快”,必须用监测数据当”眼睛”。我们在基坑周边每10米设一个监测点(地表沉降、支护桩水平位移、锚索应力),坑内每5米设一个土体深层位移监测孔,还在挖机和支护设备上装了定位仪(精度±2cm)。

数据通过自动采集仪每3

文档评论(0)

【B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