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宗教发展课件.pptxVIP

2025 初中中国历史唐朝宗教发展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课程导入:从长安西市的驼铃说起演讲人

课程导入:从长安西市的驼铃说起01主体内容:唐朝宗教发展的多元图景02课程总结:唐朝宗教发展的启示与回响03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唐朝宗教发展课件

01课程导入:从长安西市的驼铃说起

课程导入:从长安西市的驼铃说起站在西安城墙的城砖上远眺,我常想起千年前的长安——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都会,西市的驼铃声中,不仅有波斯的宝石、大食的香料,更有来自不同文明的宗教信众:穿绯色袈裟的沙门、戴白冠的景教修士、束高髻的道士……他们在朱雀大街上擦肩而过,又在各自的寺院、道观、祆祠里诵读经卷。这是属于唐朝的宗教图景:多元共生、包容开放,既是历史的切片,更是文明的注脚。今天,我们就沿着这些宗教的足迹,走进唐朝宗教发展的壮阔篇章。

02主体内容:唐朝宗教发展的多元图景

根基深厚的佛教:从“西天”到“中土”的本土化蜕变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至唐朝已走过六百年历程。若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比作一条河流,唐朝无疑是它最壮阔的河段——既有外来水源的注入,更有与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

根基深厚的佛教:从“西天”到“中土”的本土化蜕变译经事业的巅峰:从“直译”到“意译”的跨越贞观三年(629年),一位27岁的僧人从长安出发,踏上西行求法之路。他就是玄奘。17年后,当他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时,迎接他的不仅是太宗皇帝的赞誉,更是一个渴望理解佛教原典的时代。玄奘主持的译经场,是唐朝规模最大的“国际翻译中心”:参与译经的不仅有印度僧人,还有精通梵汉双语的学者;翻译方法上,他突破了此前“案文直译”的局限,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原则,将《心经》译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既保留了佛理的精确,又符合汉语的韵律。据《开元释教录》统计,玄奘一生译经75部1335卷,占唐代译经总量的一半以上。

与玄奘齐名的义净法师,则选择从海路西行。他在印度求法25年,带回400余部佛经,并写下《南海寄归内法传》,记录了印度僧团的日常仪轨。这些译经成果,不仅让中国佛教拥有了更完整的经典体系,更推动了佛教义理的深化——此前中国僧人只能通过片段译本理解佛法,如今得以系统研读《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等核心经典。

根基深厚的佛教:从“西天”到“中土”的本土化蜕变宗派林立:中国佛教的“学派时代”如果说译经是“输入”,那么宗派的形成就是“输出”。唐朝佛教最显著的特征,是摆脱了对印度佛教的依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以禅宗为例,五祖弘忍门下的神秀与慧能,因“身是菩提树”与“菩提本无树”的偈语之争,开启了“北宗渐修”与“南宗顿悟”的分野。慧能创立的南宗,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将佛教从繁琐的经论背诵转向对心性的直接体悟。他的《坛经》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中国僧人著作,标志着佛教彻底完成了“中国化”。

再看净土宗,善导大师将阿弥陀佛信仰简化为“念佛往生”,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让普通百姓也能亲近佛法。敦煌莫高窟第172窟的唐代经变画中,描绘了“西方净土变”的盛况:楼台亭阁、宝池莲花,无数信众合十礼拜——这既是艺术的想象,更是净土宗在民间流行的真实写照。

根基深厚的佛教:从“西天”到“中土”的本土化蜕变寺院经济与社会影响:佛教的“世俗化”印记佛教的兴盛离不开物质基础。唐朝寺院普遍拥有田产、商铺甚至碾硙(水力磨坊)。敦煌文书《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载,龙兴寺有“口分田”400亩;长安大慈恩寺(玄奘译经处)的牡丹园,每逢花期“车马若狂”,成为市民游赏的公共空间。寺院还承担着医疗、教育职能:长安延兴寺设“悲田坊”,收养贫病;成都大慈寺的“寺学”,曾培养出诗人贾岛。

但寺院经济的膨胀也引发了矛盾。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灭佛”运动,毁寺4600余所,还俗僧尼26万余人,根本原因正是“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旧唐书武宗纪》)。这场风波从反面印证了佛教与唐朝社会的深度交织。

尊奉国教的道教:从“李唐宗祖”到“文化符号”的升华如果说佛教是“外来的高僧”,道教则是“本土的贵胄”。唐朝皇室以“李”为姓,自认是道教始祖老子(李耳)的后裔,这一政治设定让道教获得了“国教”的特殊地位。

1.皇室推崇:从高祖到玄宗的“崇道”轨迹

武德八年(625年),高祖李渊颁布《先老后释诏》,明确“老教、孔教,此土之基;释教后兴,宜崇客礼”,确立了“道先、儒次、佛后”的次序。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李隆基更是将崇道推向顶峰:他亲自注疏《道德经》,要求天下士子学习;在科举中增设“道举”,考试内容为《老子》《庄子》《文子》;甚至将自己的生日(千秋节)与老子诞辰(二月十五)并称为“道诞”。

这种推崇不仅是政治策略,更有文化认同。我曾在陕西楼观台(传说中老子讲

文档评论(0)

zsq1234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