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夏商社会的宗教仪式体系
站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现场,脚下的夯土台基早已褪去了当年的朱漆彩绘,可那些刻满卜辞的龟甲、堆积成层的兽骨、带着灼痕的牛肩胛骨,仍在静默诉说着三千多年前那个”率民以事神”的时代。夏商两代(约前2070年—前1046年)作为中华文明早期国家的形成阶段,其宗教仪式体系不仅是先民与天地对话的桥梁,更是维系社会秩序、凝聚族群认同的核心机制。本文将从宗教观念基础、仪式实践形态、参与群体特征、物质载体与空间建构、夏商演变脉络五个维度,展开对这一体系的深度解析。
一、宗教观念:夏商仪式体系的精神内核
要理解夏商的宗教仪式,首先需要触摸其背后的观念世界。这是一个”神”与”人”界限模糊的时代,先民通过长期观察自然、追溯血缘,逐渐构建起包含自然崇拜、祖先崇拜与至上神信仰的复合观念体系,为仪式实践提供了根本指向。
1.1自然崇拜:对不可控力量的敬畏与调和
在生产力低下的青铜时代早期,自然力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远超今日。夏商先民面对的是频发的水旱灾害、突如其来的地震山崩、难以预测的风霜雨雪。这种生存压力催生出对自然神的普遍崇拜——他们相信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皆有灵格,需要通过仪式取悦或安抚。
以”雨神”崇拜为例,甲骨文中”求雨”的卜辞占比极高,商王武丁时期的一片龟甲上甚至记载了连续十七天贞问”今日有雨?“的记录。求雨仪式的形式多样:或”舞雩”,由巫者持羽而舞,模仿云气流动;或”焚巫”,将巫女置于柴堆上(实际可能仅作象征),以”人牲”的牺牲感打动雨神;更常见的是用牛、羊、豕三牲献祭,甲骨文中”燎祭”(烧柴升烟)的记载多与求雨相关。这种对自然神的崇拜并非单向度的敬畏,而是包含着”通过仪式影响自然”的主动诉求——先民试图用规范的行为模式,在不可控的自然力量中建立某种可预期的联系。
1.2祖先崇拜:血缘纽带的神圣化延伸
随着早期国家的形成,以血缘为核心的宗族社会结构逐渐稳固,祖先崇拜随之成为宗教体系的核心。夏代的二里头遗址已发现多座长方形夯土建筑,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宗庙”雏形;到了商代,殷墟的”甲种基址”(宗庙区)与”乙种基址”(宫殿区)严格分离,更凸显了祖先崇拜的特殊地位。
祖先崇拜的核心逻辑是”祖先在天之灵护佑子孙”。商王武丁的卜辞中,频繁出现”告疾于祖乙”“求年于大甲”的记录,生病要向祖先汇报,丰收要请祖先保佑,战争胜利要向祖先献祭。这种崇拜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商王祭祀的是”大示”(直系祖先),而普通贵族只能祭祀”小示”(旁系祖先),庶民则可能仅能祭祀近祖。仪式中的”昭穆制度”(按辈分排列牌位)更将人间的宗法秩序投射到神坛之上,使祖先崇拜成为维系宗族伦理的神圣工具。
1.3至上神信仰:从多元到一元的观念整合
在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并行发展的过程中,商代晚期逐渐出现了”帝”(或”上帝”)的概念,这是中国早期宗教向至上神信仰过渡的关键标志。甲骨文中的”帝”能”令雨”“令风”“降旱”,掌控自然;也能”授佑”“降咎”,影响人事;甚至能”陟王”(接引商王灵魂升天),显示出超越具体自然神与祖先神的最高权威。
需要注意的是,商代的”帝”与周代的”天”不同,它尚未完全脱离自然属性,更像是自然神与祖先神的综合升华。商王武丁时期的卜辞中,“帝”与”高祖夔”(传说中的商族始祖)时有混淆,有学者推测”帝”可能起源于对始祖神的神格提升。这种至上神信仰的出现,反映了商王朝疆域扩大、王权强化的现实需求——需要一个超越地方神、宗族神的最高神,来为”天下共主”的政治地位提供宗教合法性。
二、仪式实践:从日常到特殊的多维展演
如果说宗教观念是仪式的”软件系统”,那么具体的仪式实践就是”运行程序”。夏商的宗教仪式覆盖了从王权巩固到民生保障的各个层面,按功能可分为常规祭祀、占卜决策、禳灾救急三大类,每类仪式都有严格的流程与特定的象征意义。
2.1常规祭祀:维系人神关系的”定期对话”
常规祭祀是夏商宗教仪式的”基础模块”,主要针对祖先神与自然神,具有固定周期与规范程序。以商代的”周祭”为例,这是商王对先公先王及其配偶进行的周期性祭祀,按”旬”(十日为一旬)循环,每旬祭祀特定的祖先,整个周期约需一年。周祭的仪式包括”翌”“祭”“洅”“协”等不同祭法:“翌”是舞羽而祭,“祭”是献酒肉,“洅”是伐鼓而祭,“协”是综合多种祭法,每种祭法对应不同的神圣意味。
祭祀的流程极为讲究。以祭祖仪式为例,首先要”择日”,通过占卜选定吉日;然后”备牲”,按等级选用牛(太牢)、羊(少牢)或猪,有时还会用”人牲”(多为战俘);接着”净身”,主祭者(商王或巫祝)需沐浴更衣,以示虔诚;进入宗庙后,先”降神”(通过击鼓、奏乐召唤祖先灵魂),再”献享”(进献酒食、玉帛),然后”祈告”(陈述所求之事),最后”送神”(焚烧祭物使香气上达)。整个过程中,乐舞的使用至关重要——商代的青铜铙、石磬、骨笛等乐器在殷墟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