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宋元士人经济观的变迁
引言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结构、社会形态与思想文化剧烈转型的关键阶段。从北宋的相对稳定到南宋的偏安江南,再到元代的多民族融合,社会经济格局经历了从农业主导到商品经济繁荣、从区域封闭到跨洲际贸易联通的深刻变革。作为社会精英阶层的士人,其经济观既承载着儒家传统的义利之辨,又因现实经济环境的冲击不断调整,形成了从“守经”到“达变”的思想脉络。这种变迁不仅反映了士人阶层对经济现实的认知深化,更折射出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从伦理导向向实用导向的重要转型。本文将沿着历史演进的时间线索,结合义利关系、农商定位、财富观念三个核心维度,系统梳理宋元士人经济观的变迁轨迹。
一、北宋:传统经济观的坚守与微调
(一)义利之辨的延续与反思
北宋士人经济观的底色仍是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自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来,义利之辨始终是士人评判经济行为的核心标准。北宋初期,面对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士人更强调以“义”正“利”,通过道德约束规范经济秩序。如司马光在《论财利疏》中直言:“礼义者,国之基也;财利者,国之末也”,将道德伦理视为国家根本,经济利益置于次要地位。这种观念在士大夫的奏议、策论中频繁出现,本质上是对晚唐以来“藩镇逐利”“民生困弊”现象的反思,试图通过强化道德约束重建社会秩序。
但随着北宋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部分士人开始对传统义利观进行温和反思。李觏在《富国策》中提出:“人非利不生,曷为不可言?”直接挑战“耻言利”的传统,认为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士人不应避谈经济问题。他进一步指出,“贤圣之君,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焉”,将“富国”与“圣贤之道”联系起来,赋予经济活动以道德正当性。这种思想并非否定“义”的价值,而是主张“义”应建立在“利”的基础上——只有百姓富足,礼义教化才能真正推行。这种“以利养义”的观点,为北宋中后期士人经济观的调整埋下了伏笔。
(二)农本商末的理论强化与实践矛盾
北宋士人普遍延续了“农本商末”的传统经济定位。这一观念既源于“民以食为天”的生存逻辑,也与儒家“重本抑末”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张载在《经学理窟》中强调:“欲民之厚,当以其业本之”,认为农业是“厚民”的根本;吕大钧在《民议》中则提出“劝农桑以足衣食”的政策主张,将农业视为国家稳定的基石。官方也通过“劝农文”“籍田礼”等制度强化农本观念,如宋真宗曾命人绘制《耕织图》颁行天下,鼓励农桑。
然而,北宋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已悄然打破“农本商末”的理论框架。汴京、临安等城市的坊市制度瓦解,草市、夜市繁荣,茶盐酒税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逐渐上升。面对这一现实,部分士人开始承认商业的积极作用。如欧阳修在《通进司上书》中提到:“夫商贾者,聚天下之货”,肯定商人在物资流通中的作用;范仲淹在庆历新政中提出“通商惠工”,主张减少对商业的干预。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反映出北宋士人经济观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已开始向现实妥协——他们不再简单否定商业,而是试图在“抑末”与“通商”之间寻找平衡。
二、南宋:商品经济冲击下的观念突破
(一)义利关系的重新诠释
南宋偏安江南后,经济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人口南移加速,土地资源紧张;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收入成为财政支柱;纸币“交子”“会子”广泛流通,货币经济渗透到社会各层。这种背景下,传统义利观受到更强烈的挑战,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率先提出“义利双行”的新主张。
陈亮在《又甲辰秋书》中与朱熹辩论时指出:“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认为道德(义)不应脱离具体事功(利)而存在,成功的经济活动本身就蕴含道德价值。他批评理学家“尽废天下之实”的空谈心性,主张士人应关注“生民之利”。叶适则进一步系统批判传统义利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提出:“‘仁人正谊不谋利,明道不计功’,此语初看极好,细看全疏阔。”他认为,离开具体的“利”与“功”,“谊”与“道”将沦为空洞的教条;真正的“义”应是“以利和义”,即通过满足实际利益来实现道德目标。这种思想将“利”从“义”的对立面拉回统一体,标志着士人经济观从伦理优先向义利并重的重大转变。
(二)农商并重思想的萌芽
南宋商品经济的深度发展,使士人对商业的态度从“有限承认”转向“主动肯定”。首先,士人开始关注商业对民生的实际价值。如陆游在《书喜》中写道:“贾船满道,百货通流”,描述了商业繁荣带来的便利;叶适在《水心别集》中指出:“夫四民(士农工商)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抑末厚本,非正论也”,直接否定“抑末”的合理性,主张士农工商四民平等。其次,士人对商人的评价发生转变。北宋士人多称商人为“末作之民”,南宋则出现“良贾”“仁商”的称谓,如刘宰在《漫塘文集》中记载的商人张某,“虽游于贾,然好读书,遇士人则敬礼之”,这种“儒商”形象的出现,反映了士人对商人社会角色的重新认可。
更值得注意的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神经系统的个体发生神经解剖学讲稿.pptx VIP
- 中国现代作曲家:三宝人物简介PPT课件.pptx VIP
- 社会责任审核注意事项课件.pptx VIP
- 艾默生涡旋压缩机产品手册.pdf VIP
- 四川成都财务审计师CFA培训认证简章.doc VIP
- 第七单元 第01课时 条形统计图(一)(学习任务单) 四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docx VIP
- 《当幸福来敲门》ppt课件.pptx VIP
- 社会责任审核培训课件.ppt VIP
- 2023年海南三亚市崖州区机关事业单位招考政府雇员储备库100人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VIP
- 《房颤诊断和治疗中国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ppt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