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教学目标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三维目标构建演讲人
01教学目标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三维目标构建02教学重难点解析:把握历史转折的关键脉络03教学过程设计:从隋末乱局到唐朝初建的递进式探究04课后拓展与作业设计:从课堂到历史的延伸05教学反思与总结:在历史脉络中把握“转折”的意义目录
2025初中中国历史唐朝建立课件
01教学目标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三维目标构建
教学目标设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三维目标构建作为深耕初中历史教学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一节优质的历史课应像一幅展开的长卷,既要有具体的历史细节,也要有宏观的历史脉络。本节“唐朝建立”的教学,我将从以下三个维度设定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准确复述隋末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李渊晋阳起兵的关键节点(617年起兵、618年称帝)、唐朝建立初期的巩固措施;通过分析《旧唐书高祖本纪》《资治通鉴》相关史料,归纳唐朝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尝试用时间轴梳理“隋末乱局—晋阳起兵—长安称帝—政权巩固”的发展线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隋亡唐兴的因果链”,学会从“暴政与民变”“贵族与起义军”“战略与时机”等多维度分析历史事件;借助地图动态演示李渊进军路线,提升空间思维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李渊决策会议),理解历史人物在具体情境下的选择逻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规律,体会从乱到治的社会转型中统治者的政治智慧;认识到唐朝建立不仅是政权更替,更是中华文明继汉之后再次走向鼎盛的起点,增强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同感。
02教学重难点解析:把握历史转折的关键脉络
1教学重点:唐朝建立的背景、过程与初期巩固措施之所以将此设为重点,是因为这是理解“唐朝为何能开启盛世”的基础。从历史逻辑看,隋的崩溃为唐的建立提供了客观条件,而李渊集团的主观努力(战略选择、政策调整)则是关键。具体需落实三个核心问题:
隋末社会矛盾如何激化?(暴政、战乱、经济崩溃)
李渊集团如何从地方势力崛起为全国政权?(晋阳起兵的准备、进军长安的策略)
唐朝初期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定统治?(法律、经济、军事)
2教学难点:理解“关陇贵族集团”在唐朝建立中的特殊作用初中阶段学生对“门阀政治”“贵族集团”等概念较为陌生,需通过具体史实拆解:
李渊的身份:西魏八柱国之后,其祖父李虎为关陇集团核心成员,母亲与独孤皇后(隋文帝妻)是姐妹,这种身份使其能快速整合关陇军事资源。
对比其他起义军:瓦岗军以农民为主,缺乏士族支持;窦建德虽得民心但局限河北;李渊则凭借贵族背景获得关陇士族、边军将领(如李靖、尉迟恭)的支持,这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
03教学过程设计:从隋末乱局到唐朝初建的递进式探究
1导入环节:文物与问题链激发探究兴趣(展示文物: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李渊出行图”壁画局部,画面中李渊骑乘高头大马,身后随从持旗,服饰威严)
“同学们,这幅壁画描绘的是唐高祖李渊的出行场景。但大家知道吗?617年前的李渊,只是隋朝的‘太原留守’,一个负责北方边防的地方官员。短短一年内,他如何从‘隋臣’变为‘唐帝’?让我们回到1400多年前的隋末,寻找答案。”
(抛出问题链)
隋朝曾是“开皇之治”的强盛王朝,为何仅38年就走向崩溃?
李渊起兵时,天下已有十余支起义军,他凭什么能笑到最后?
唐朝建立后,如何快速稳定局势,为“贞观之治”铺路?
2新课讲授:分阶段解析唐朝建立的关键节点2.1第一阶段:隋末乱局——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要理解唐朝的建立,必须先看清隋朝的“伤口”。我们从三个层面分析隋末社会矛盾:
2新课讲授:分阶段解析唐朝建立的关键节点暴政叠加:皇帝的“急政”压垮民力隋炀帝的三大“耗民工程”:
征高句丽:三次大规模远征(612-614年),动用兵力超百万,仅第一次战役就损失30余万人,山东、河北“耕稼失时,田畴多荒”(《隋书食货志》)。
大运河开凿:虽有长远经济价值,但六年征发民夫超3000万人次,“丁男不供,始役妇人”(《资治通鉴》),累死、饿死的民夫“骸骨相枕”。
东都洛阳修建:每月役使200万人,“死者什四五”,运木的民夫“日行二三十里,腰脚咸肿,死者又十之三四”(《大业杂记》)。
2新课讲授:分阶段解析唐朝建立的关键节点民变蜂起:从局部反抗到全国起义当生存底线被突破,反抗如星火燎原:
611年,王薄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首举义旗,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呼应者众。
613年,瓦岗军(河南)、窦建德(河北)、杜伏威(江淮)等起义军形成三大中心,控制区域连成一片,隋朝仅能控制长安、洛阳等孤立据点。
2新课讲授:分阶段解析唐朝建立的关键节点统治集团分裂:贵族与皇帝的离心隋炀帝对关陇贵族的打压(如处死高颎、贺若弼等老臣),导致统治核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