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小儿推拿的课件演讲人:日期:
目录CATALOGUE概述理论基础常见手法疾病治疗应用实操规范教学与练习
01概述
定义与基本原理定义小儿推拿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通过特定手法刺激婴幼儿体表穴位或经络,达到调节脏腑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疗法。其核心在于“手法轻柔、取穴精准、辨证施治”。01阴阳平衡理论根据中医阴阳学说,通过推拿手法调和阴阳失衡状态,如清天河水手法用于退热(泻阳补阴),揉二人上马用于滋阴(补阴抑阳)。五行生克原理结合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行的对应关系,运用补泻手法调节脏腑功能。如清肝经可平肝泻火(木生火),补脾经能培土生金(土生金)。经络穴位学说针对小儿“脏腑娇嫩、经络敏感”的特点,重点刺激特定穴位如脾经、大肠经等,通过经络传导实现治疗作用,如推三关可温阳散寒。020304
历史发展背景最早记载见于《五十二病方》(西汉),唐代《千金要方》系统描述“小儿虽无病,早起常以膏摩囟上及手足心,甚辟风寒”。起源追溯明代《小儿按摩经》成为首部专著,清代《幼科推拿秘书》完善了“复式手法”体系,如黄蜂入洞、水底捞月等特色手法。唐代传入日本发展为“小儿はり”,17世纪经传教士引入欧洲,现代德国等国家将推拿纳入儿童补充替代医疗体系。明清鼎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国家组织编撰《小儿推拿疗法》,将传统经验与现代医学结合;2013年“小儿推拿技术”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近现代发际传播
针对婴幼儿脾常不足的特点,运用摩腹、揉板门等手法治疗腹泻(补脾经逆时针摩腹)、便秘(清大肠经顺时针摩腹),临床有效率可达85%以上要应用范围消化系统疾病通过开天门、推坎宫等手法配合肺经穴位,对感冒、咳嗽(如分推肩胛骨化痰)有显著效果,减少抗生素使用率。呼吸系统疾病运用捣小天心、掐五指节等镇静手法,改善夜啼、惊风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有关。神经调节障碍常规捏脊疗法可刺激督脉阳气,促进生长发育,研究表明持续3个月可使身高增长速率提高15%-20%。保健促生长
02理论基础
小儿推拿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核心,通过调节脏腑功能平衡(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等),运用相生(如滋水涵木)或相克(如培土制水)手法改善儿童健康问题。中医五行理论五行相生相克关系根据五行理论分析儿童常见病机,如脾土虚弱导致的积食可采用补脾经手法,肺金不足引发的咳嗽可通过清肺经调理,体现五行与脏腑的辩证施治。五行对应脏腑与病理结合春养肝(木)、夏养心(火)、长夏养脾(土)等季节规律,设计针对性推拿方案,如春季多揉太冲穴以疏肝理气,预防肝旺克脾引起的厌食。季节与五行调护
儿童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脏腑功能发育不完善,推拿需遵循轻柔、浅层操作原则,如脾胃推拿以顺时针摩腹为主,避免重手法损伤脾胃之气。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利用儿童代谢快、修复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推拿促进生长发育,如捏脊疗法可刺激督脉阳气,增强免疫力并加速身高增长。经络敏感,反应性强儿童穴位对刺激反应显著,如清天河水退热效果优于成人,但需严格控制操作时间(一般单穴不超过3分钟),防止过度刺激。
通过特定手法(如推三关、退六腑)调节经络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临床用于治疗小儿感冒发热、腹泻等病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运用补泻手法(如补肾经用补法治遗尿,清肝经用泻法治惊风)纠正阴阳偏盛偏衰,恢复机体动态平衡状态。调整阴阳平衡穴位刺激可激活脏腑自我调节功能,如揉板门穴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分推肩胛骨可提升肺卫抗邪能力,减少呼吸道感染频次。激发脏腑潜能推拿作用机制
03常见手法
推法操作要领用拇指桡侧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力度需均匀柔和,速度适中,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0-120次,适用于线性穴位如脾经、肺经等。单指直推法双手拇指从穴位中点向两侧分推,动作需对称协调,常用于胸腹部位如分推膻中,可缓解胸闷、咳嗽等症状。分推法以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推动,力度轻缓,适用于圆形穴位如揉板门,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旋推法
拿法实施步骤三指拿法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力捏拿肌肉或穴位,如拿风池穴时需捏住颈部两侧肌肉,力度由轻渐重,持续3-5秒后放松,可缓解头痛、发热。捏脊法沿脊柱两侧自下而上捏提皮肤,拇指与食指交替捻动,每次操作3-5遍,常用于改善消化功能或增强免疫力。五指拿法全手掌包裹肢体或穴位,如拿肩井穴时五指需均匀发力,配合提拉动作,适用于肩颈僵硬或感冒初期。
指揉法以手掌大鱼际或掌根贴附于体表(如腹部),做轻柔缓和的回旋运动,适用于腹痛、腹胀等消化系统问题。掌揉法鱼际揉法用手掌鱼际部紧贴皮肤快速揉动,力度适中,多用于背部或四肢肌肉丰厚处,可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用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压穴位做小幅度环旋揉动,如揉足三里时需带动皮下组织,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50-200次,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