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高中美术泥塑人物创作课件.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演讲人

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01教学过程设计(12课时,分阶段推进)02教学重难点与突破策略03教学反思与总结04目录

2025高中美术泥塑人物创作课件

作为一名深耕中学美术教育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认为泥塑是最能让学生亲近艺术、触摸文化的媒介之一。当学生的指尖陷入湿润的陶泥,那些关于体积、空间、动态的抽象概念便具象为可感知的温度与触感。今天,我将以“泥塑人物创作”为核心,结合新课标要求与教学实践,系统梳理这一课题的教学逻辑与实施路径。

0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1课程价值定位泥塑人物创作是高中“造型表现”模块的重要实践内容,既承载着传统雕塑艺术的文化基因,又为学生提供了表达个体观察与情感的立体语言。相较于平面绘画,泥塑的三维特性更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动手能力;相较于工业材料创作,陶泥的自然属性则让学生更深刻体会“手作温度”。正如我在带学生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时,面对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和秦俑坑的陶武士,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原来几千年前的人,也是这样用手捏出对生活的期待。”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泥塑教学的独特魅力。

2教学目标设定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能运用泥、木、石、金属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创作”的要求,结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本课程设定三级目标:01知识目标:掌握泥塑人物的基本造型规律(比例、动态、结构),了解中国传统泥塑(如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与西方现代雕塑(如布朗库西、亨利摩尔)的风格差异;02技能目标:能独立完成8-15cm的泥塑人物创作,熟练运用揉、搓、压、刻等技法,解决泥料干裂、重心不稳等常见问题;0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身边人物(如家人、教师、社区工作者),用泥塑语言传递对生活的关注与情感,增强艺术表达的人文性。04

02教学重难点与突破策略

1重点:人物动态的捕捉与泥性的掌控人物动态是泥塑的“灵魂”,但高中生常因过度关注细节(如面部表情)而忽略整体动势。例如,我曾见过学生花费两小时精细雕刻手指,却让人物的肩膀与胯部处于平行状态,导致“呆若木鸡”的效果。对此,我的解决策略是“先抓大形,后做细节”:要求学生先用铁丝搭建动态骨架(如“一竖、二横、三体积”——脊椎线、肩线与腰线、头胸腹体积),再用泥块包裹,确保动态的准确性。

泥性掌控则需理解陶泥的物理特性:新泥粘性强但易塌,陈泥(放置1-2周)可塑性最佳;北方黏土含沙量高,适合粗陶;南方红胶泥细腻,适合精塑。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分组实验:一组用新泥捏站立人物,一组用陈泥捏,对比观察塌陷程度;另一组用不同泥料做相同动态,体会“泥性”差异。

2难点:个性化表达与空间意识的培养高中生易受“像不像”的思维束缚,作品常陷入“复制照片”的窠臼。为突破这一点,我引入“特征强化法”:引导学生观察对象的典型特征(如爷爷的佝偻背、外卖员的微屈膝),在泥塑中夸张30%,同时弱化次要细节。例如,有位学生创作“班主任”时,将老师因长期伏案形成的圆肩夸张为“C”形,反而让观者一眼认出“这就是张老师”。

空间意识的培养则通过“多角度观察法”实现: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如头部、躯干),就将作品旋转360度,检查是否存在“正面好看,侧面扁平”的问题;并引入“负空间”概念,用竹签在人物脚下戳出空洞,或在手臂与身体间留出缝隙,增强立体感。

03教学过程设计(12课时,分阶段推进)

1第一阶段:认知奠基(2课时)1.1文化溯源:从“俑”到“人”通过PPT展示河姆渡陶猪(约7000年前)、汉代说唱俑(动态鲜活)、唐代三彩女俑(丰腴雍容)、泥人张《渔樵耕读》(市井气息),引导学生总结:中国泥塑始终与“记录生活”“传递情感”紧密相关。我会特别强调:“秦俑的工匠在制作时,可能偷偷把同乡的面容捏进士兵的脸——艺术从来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普通人对世界的温柔记录。”

1第一阶段:认知奠基(2课时)1.2观察训练:用“雕塑眼”看世界带学生到校园内观察保安、清洁工、同学等人物,发放《观察记录表》,要求记录:①整体动势(如“弯腰扫地时,脊椎呈S形,手臂与扫帚成45度”);②特征细节(如“保安大叔的手掌因常年握门柄而指节突出”);③情感线索(如“同学跑步时张开的嘴,是兴奋还是吃力?”)。有学生课后反馈:“原来观察一个人,要像拆解立体结构一样,连衣角被风吹起的弧度都有讲究。”

2第二阶段:技法突破(4课时)2.1基础技法:从“揉泥”到“搭骨架”揉泥:示范“摔打-团揉-拍压”三步法——将泥块举高30cm摔打20次(排出空气防开裂),再像揉面一样向中心团揉(增强粘性),最后拍成长方体备用;搭骨架:用14号铁丝弯出人物动态(如“行走”需一腿前屈、一腿后蹬,重心落于前脚掌),关键节点(头颈、肩胸、腰胯)用细铁丝缠绕加固,外露部分包裹锡纸

文档评论(0)

26049033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