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插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插秧歌》;理解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体会“诚斋体”清新活泼、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和白描、比喻等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情景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文本,感受诗歌描绘的劳动场景;通过比较阅读和拓展延伸,加深对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农民在艰苦环境中辛勤劳作的情景,体会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和对劳动的尊重,理解诗歌所蕴含的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农民插秧劳作的艰辛与乐趣;品味诗歌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风格。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平凡劳动中发现诗意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理解“笠是兜鍪蓑是甲”等比喻的妙处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景创设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PPT课件(包含作者简介、背景资料、诗歌原文、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重点问题等)。
2.学生:预习诗歌,疏通字词,初步了解诗歌大意;搜集有关杨万里及其“诚斋体”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走近农耕
*活动设计:
1.(播放一段描绘江南水乡插秧景象的短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提问: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农民劳作的初步印象)
2.劳动是生活的基石,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从古至今,许多诗人都将目光投向了田间地头的劳动者。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插秧歌》,去感受一幅生动鲜活的农耕画卷,去聆听一曲质朴动人的劳动之歌。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材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引入课题,为理解诗歌内容奠定情感基础。
(二)初读感知——疏通文意,整体把握
*活动一:自由诵读,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圈点勾画,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教师范读,强调诗歌的节奏和停顿,注意语气的把握。
3.学生齐读、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力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活动二:疏通诗意,概括内容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疏通诗句大意。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2.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明确:描绘了农民全家在雨中抢插稻秧的繁忙景象。主要人物有农夫、农妇、儿童;他们在插秧、送饭、照看鸭子等。)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每一联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的诵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精读品味——深入文本,探究妙处
*活动一:聚焦画面,感受艰辛
1.提问:诗歌开篇“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绘了怎样的劳动场面?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抛”“接”“拔”“插”等动词的准确性,体会劳动的紧张、有序和分工的明确。)
2.颔联“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比喻的妙处: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既形象地写出了农民劳作时的装束,又暗示了劳动的紧张艰苦如同战斗一般,同时也表现了农民在风雨中坚持劳作的坚韧不拔。“湿到胛”则具体描绘了雨势之大,劳作条件之恶劣。)
*活动二:品味细节,体会深情
1.颈联“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中,“唤”和“不答”形成了鲜明对比,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农妇对丈夫的关切,以及农夫因劳作紧张、无暇顾及的专注与辛劳。这里的“不答”并非无情,而是全身心投入劳动的真实写照,更显其勤劳。)
2.农夫“不答”,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反应的?“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这两句是谁说的?(引导学生理解这是农夫的内心活动或下意识的回应,他担心秧苗未插稳、未插满,又担心鹅鸭糟蹋秧苗,寥寥数语,将农夫的勤劳、细心、负责刻画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生活气息。)
*活动三:探究情感,把握主旨
1.这首诗看似客观描绘劳动场景,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赞美,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乐观精神的欣赏。诗歌没有直接抒情,而是将情感蕴含在对劳动场景和人物的生动描绘之中。)
2.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这首诗是如何体现杨万里“诚斋体”“活法”“师法自然”特点的?(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清新自然、通俗易懂,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瞬间和细节,将平凡的劳动场景写得富有情趣和诗意。)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知识简答题110题(附答案).docx VIP
- 电容屏盖板玻璃工艺流程培训【35页】.pptx VIP
-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监测措施.docx VIP
- 《Arm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STM32F103微控制器架构、编程与开发》李正军教材 课后习题答案.pdf
- 大楼运营方案.docx VIP
- 医院信息科笔试、面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初中必背古诗文138首.pdf VIP
- 21J925-2 金属面夹芯板建筑构造图集.pdf VIP
- T CAAMTB 164—2023 车载传声器 标准.pdf VIP
- DB34T13942015年茶叶色选机.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