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山东省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不同于西方文化强调科学和宗教,中华传统文化更看重审美和道德,并且道德趋向审美化与审美趋向道德化构成了中华美育精神的突出特征。这种双重性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呈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关系。
从文化源头看,《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理念,奠定了“以文化人”的美育传统——这里的“文”既包含礼仪规范(道德),又涵盖诗乐歌舞(审美)。周公制礼作乐,将“礼”的伦理秩序与“乐”的审美和谐相统一,形成“乐合同,礼别异”的治理智慧。礼通过等差秩序确立社会规范,乐则以韵律和谐消融对立,二者共同造就了中华民族“美善相济”的文化基因。
儒家将这种基因发展为“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孔子论乐,既赞《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贬《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其以“善”统摄“美”的价值取向。但这种统摄并非压制审美,而是使道德规范获得审美形式。“仁”作为儒家核心道德,并非抽象教条,而是通过“绘事后素”的比喻、“逝者如斯”的感怀,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孟子“充实之谓美”的命题,更是将道德修养的完善视为审美境界的提升,实现了“从善到美”的升华。
道家则从“道法自然”出发,构建“天地大美”的审美体系,具有深刻的道德指向。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判断,本质上是对功利主义的否定;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论断,将自然之美与“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相勾连,审美自由与道德超越浑然一体。这种“大美”绝非单纯的形式美感,而是“不以物害己”的生存智慧,是对异化道德的审美救赎。
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流派,将审美与道德的融合推至圆融。“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公案,打破了世俗与神圣的界限,使担水砍柴的日常劳作成为觉悟途径。这种“平常心是道”的智慧,既以审美消解了道德的严苛,又以道德充实了审美的空泛,最终形成“在审美中修行,在修行中审美”的独特路径。
(摘编自肖朗《审美与道德的互融:论中华美育精神的突出特征》)
材料二:
深入挖掘传统器物文化之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形式和技艺。中国古代诗文、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和戏曲等本身就是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传统民间工艺,到饮食文化,再到名胜古迹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是美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中国原始彩陶有许多世界级的珍品,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的花瓣纹彩陶盆,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能在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而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中国远古青铜器也有许多世界级的珍品,如商代的后母戊大方鼎、西周早期的伯矩鬲等,体现出中国艺术厚重质实的一面。中国古代建筑,从有据可依的西安半坡原型住房和大型房屋开始,就一直与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趣味紧密相连,如“天圆地方”体现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念,后来又随着文化的发展逐渐丰富。陵墓雕塑的优秀作品如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乾陵的飞马等,宗教雕塑的优秀作品如敦煌彩塑中的菩萨,都是世界一流的艺术珍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杂剧与明清小说,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委婉曲折,含蓄深沉,正是中华民族平和、宽容、偏重理性的文化性格特征在文学中的积淀。传统器物文化资源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摘编自阎西塬、房广顺《植根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材料三:
中国的生活美学从来不是脱离实际的玄思,而是贯穿于衣食住行的生活哲思与人生智慧。孔子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将审美活动视为人格修养的重要途径;庄子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主张在自然万象中体悟生命本真。这种“即凡而圣”的美学观,让中国人在柴米油盐中发现诗意,在日常交往中涵养德性。中国生活美学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将“生活”与“境界”贯通。北宋大儒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体悟,展现了审美活动对精神世界的拓展。这种美学不同于形而上学的思辨,而是渗透在中华民族基因中的生活态度,正如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既尊重个体的审美体验,又体现人与万物共生共荣的生态文明思想。
(摘编自王春雨《以中国独特的生活哲思通达新时代美好生活》)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周公制礼作乐,以“礼”消融社会对立,以“乐”确立等差秩序,二者共同奠定“美善相济”的文化基础。
B.儒家主张“美善合一”,孔子以“善”统摄却不压制“美”,而是将“仁”等道德理念转化为可感的生命体验。
C.道家“天地大美”并非单纯的形式美感,而是与“无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2026年上海市松江区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docx
- 2025-2026年上海市松江区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docx
- 2025-2026年上海市松江区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docx
- 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docx
- 2025年高中语文《修辞立其诚》练习巩固(附答案).docx
- 2025年金华十校高三语文一模作文题目解析及范文:现实者不功利,理想者不空谈.docx
- 2025学年上海市某区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检测试题及答案.docx
- 2026年高考语文备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高错误率题汇编.docx
-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10道作文题目解析及相关范文.docx
- 2026年高考作文备考之题目解析与范文: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docx
最近下载
- YS∕T 714-2020 铝合金建筑型材有机聚合物喷涂工艺技术规范.pdf
- 第十三章+电能和电功率(复习课件)物理北师大版2024九年级全一册.pptx VIP
- 《放射性勘探》课件.ppt VIP
- 《有色金属矿山排土场设计标准+GB+50421-2018》详细解读.pdf
- 九年级物理上册综合能力测试题.pdf VIP
- 腐蚀数据与选材手册-校对版.xls VIP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行政领导学》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docx VIP
- 初二下册物理力学练习题.doc VIP
- 全球海上遇险安全系统和搜救雷达应答器性能要求.pdf VIP
- GB∕T 2421-2020 环境试验 概述和指南(可复制版).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