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模拟试题(7-9年级)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模拟试题(7-9年级)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生活智慧的代代延续。在农耕文明时期,一双布鞋、一把竹编、一件陶艺,既是满足日常需求的实用器物,更是匠人精神的载体。匠人在选材时讲究“顺材本性”,造纸需选当年生的韧竹,制陶要采细腻无沙的黏土;在制作中追求“知行合一”,缫丝的水温、编织的经纬、上色的浓淡,都需凭经验精准把控。这种“天人合一”的造物理念,让传统手艺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进入现代社会,传统手艺面临着“守”与“变”的困境。一方面,机器生产的标准化产品以低成本、高效率占据市场,手工制品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的认知不足,愿意潜心学习的人越来越少。但困境中也藏着转机,一些手艺人尝试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需求结合:把榫卯结构融入家具设计,让古典美学走进现代家居;用蓝染工艺制作帆布包,让非遗技艺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时尚。这种“变”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用新的形式延续文化根脉。
真正的传承,既要守住手艺的“形”,更要留住其中的“魂”——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顺应自然的生活哲学、扎根乡土的文化情怀。当更多人懂得欣赏手工制品的温度与价值,传统手艺便能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手艺的核心价值在于满足日常实用需求,匠人精神只是次要载体。
B.传统手艺“顺材本性”的选材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C.机器生产的标准化产品完全取代了手工制品,导致传统手艺走向消亡。
D.传统手艺的“变”就是放弃传统形式,迎合现代年轻人的时尚需求。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点明传统手艺的本质,既强调实用性,也突出其文化内涵。
B.第二段从“困境”与“转机”两方面展开,辩证分析传统手艺的现状。
C.文中举榫卯家具、蓝染帆布包的例子,论证了传统手艺“守”的重要性。
D.文章结尾总结传承的核心,强调“形”“魂”兼顾,点明时代意义。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手艺的制作过程注重经验积累,体现了“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B.年轻一代对传统手艺的认知不足,是其传承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
C.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为其传承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可能。
D.只要守住匠人精神,传统手艺就能在新时代避免被淘汰的命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4-6题。
老槐树
村口的老槐树,树龄已逾百年,枝桠如虬龙般伸向天空,覆盖了大半个晒谷场。树皮皲裂如老人的手掌,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小时候,老槐树是全村人的乐园。春日里,槐花开得雪白雪白,一串串挂在枝头,甜香弥漫整个村庄。我们这群孩子挎着竹篮,踮着脚尖摘槐花,花瓣落在头发上、衣领里,连呼吸都带着清甜。大人们则搬着板凳坐在树下,一边择菜一边拉家常,槐花香混着泥土的气息,成了童年最难忘的味道。
父亲说,这棵老槐树是爷爷年轻时亲手栽下的。当年村里闹旱灾,河床见底,庄稼枯死,爷爷带着村民们在树下挖井,挖了三天三夜,终于挖出了清泉。从此,老槐树就成了村里的“救命树”,井水滋养着庄稼,也滋养着一代代村民。每年清明,村民们都会带着祭品来到树下,感念老槐树的庇佑。
后来,村里要修公路,规划路线正好经过老槐树。消息传来,全村人都炸开了锅。“这树不能砍!是咱们村的根!”白发苍苍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村干部反复劝说,说公路能让村子富起来。父亲沉默了许久,最后说:“树可以移,但根不能断。”
移栽那天,全村人都来了。年轻人挖树坑,中年人抬树干,老年人在一旁念叨着祈福的话语。父亲爬上梯子,小心翼翼地修剪着过于繁茂的枝桠,眼泪顺着脸颊滑落——那是他小时候爬过的树枝,是他和伙伴们藏过秘密的树洞。老槐树被移栽到村东的小山坡上,浇足了水,裹上了草绳。
如今,几年过去了,老槐树在新的地方扎下了根,枝头上又开满了雪白的槐花。公路修通了,村里的日子越来越红火,年轻人开着汽车返乡,第一件事就是去看老槐树。我带着孩子站在树下,给他讲老槐树的故事,讲爷爷挖井的传说,讲全村人移栽槐树的场景。孩子伸出小手,触摸着粗糙的树皮,就像我小时候那样。
老槐树还在,它不仅是一棵树,更是村里人的精神寄托,是代代相传的乡愁与记忆。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老槐树”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回忆、村庄历史、移栽事件等内容,脉络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