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乡村旅游助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VIP

2025年乡村旅游助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年乡村旅游助振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

同志们: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专题研究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到2024年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现场会在我省召开,再到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列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抓手,过去两年,我们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突破,乡村旅游已经从“点缀式”发展转向“全域化”推进,成为农民增收的“金扁担”、乡村面貌的“美颜计”、文化传承的“活载体”。但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乡村旅游仍处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的关键阶段,面临同质化竞争、服务能力不足、利益联结不紧密等突出问题。今天的会议,既是总结会,更是动员会,我们要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推动2025年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总结成效,坚定信心——过去两年乡村旅游发展的“成绩单”

回顾2023-2024年,在省委省政府“百县千宿万景”工程引领下,各地立足资源禀赋、深挖文化内核、创新业态模式,乡村旅游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带动显著”的良好态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气”更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2024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达4.8亿人次,较2022年增长6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00亿元,年均增速22%,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38%。从客源结构看,省内游客占比62%,周边省份游客占比28%,跨省长线游客占比提升至10%;从消费形态看,“2日1夜”“3日2夜”深度游占比达55%,人均消费突破540元,较2022年增长35%。典型如A市“茶乡慢生活”环线,串联7个传统村落、3个万亩茶园,2024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带动沿线8个村集体年增收超50万元,村民人均旅游收入占比达42%。

二是“特色”更显,业态创新亮点纷呈。各地坚持“一村一韵、一域一品”,推动乡村旅游从“看风景”向“品文化”“享生活”升级。文化赋能方面,B县依托13项省级非遗,打造“非遗工坊+体验民宿”模式,开发扎染、竹编、土陶等20余项体验项目,2024年非遗体验类旅游收入占比达30%,带动3000余名非遗传承人年均增收2.8万元。生态融合方面,C市依托国家森林步道,推出“森林疗愈+户外运动”产品,建设10处森林露营地、5条徒步线路,吸引35岁以下客群占比超60%,相关装备租赁、户外培训等衍生收入占比达25%。农旅结合方面,D县“稻田艺术+亲子研学”项目,通过彩色水稻种植打造“二十四节气”主题景观,配套农耕体验、农产品手作工坊,2024年接待研学团队800余批次,带动周边农户销售有机大米、手工米粉等农产品4000余万元。

三是“基础”更实,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累计投入32亿元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三年行动”,完成旅游道路硬化3800公里、旅游标识系统改造2600处、旅游厕所新建改建1200座,实现3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5G网络全覆盖、重点线路“一键智慧导览”。E县创新“交通+旅游”模式,开通12条“旅游专线公交”,将高铁站、高速口与核心景区无缝衔接,游客换乘时间缩短60%;F市建成“乡村旅游大数据平台”,整合游客流量、商户经营、舆情反馈等12类数据,实时监测预警,2024年旅游投诉率同比下降45%。

四是“联结”更紧,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坚持“旅游发展、农民受益”导向,探索出“企业+合作社+农户”“资源入股+保底分红”“订单收购+技能培训”等多种联农带农模式。全省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中,农户直接经营占比达68%,吸纳本地就业120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占比18%。G村将集体闲置公房、荒山、古茶园等资源折价入股旅游公司,2024年村集体分红58万元,村民通过房屋出租、餐饮服务、农产品销售人均增收1.2万元;H县“旅游后备箱工程”建立100个农产品直供点,与5000户农户签订订单,2024年农产品旅游销售收入达3.2亿元,溢价率超30%。

五是“生态”更优,绿色发展成为共识。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将环境承载力作为项目审批硬约束,2023-2024年否决高污染、高消耗旅游项目47个。推广“微改造、精提升”理念,I镇对23栋传统民居进行“修旧如旧”改造,保留夯土墙面、木质结构,使用本地石材、竹材装饰,改造成本降低40%,游客满意度提升至92%。J湖周边12个村推行“垃圾不落地”模式,设置智能分类回收点,引入第三方公司运营,垃圾清运量下降35%,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

但我们也要直面问题:一是同质化现象突出,部分地方盲目模仿“网红”模式,出现“千村一面”“千宿同貌”,文化挖掘停留在“贴标签”层面,缺乏独特IP;二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超60%,服务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低,“宰客”“甩团”等投诉仍时有发生;三是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欣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