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乡村振兴座谈会发言材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村委乡村振兴座谈会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乡亲们:

今天坐在这里和大家交流乡村振兴的实践体会,心里特别踏实。这两年,咱们村从“守着青山没饭吃”到“绿水青山变金山”,从“年轻人往外跑”到“大学生回村当主播”,从“红白事比阔气”到“积分超市换文明”,每一步变化都离不开大家的努力。我就从咱最关心的“钱袋子”“人尖子”“老根子”“好日子”“主心骨”五个方面,和大家唠唠实在嗑。

一、产业振兴:把“土里刨食”变成“产业链上生金”

咱村是典型的山区村,12个自然村散落在7道山梁上,过去主要种玉米、土豆,亩产不过800斤,卖不上价。2021年村“两委”带着党员、村民代表跑了3省5县,发现咱们的气候、土壤特别适合种高山云雾茶——昼夜温差大,病虫害少,茶叶氨基酸含量高。可一开始村民不敢试,觉得“祖祖辈辈没种过,亏了咋办”。我们就先让党员带头,村支书老张把自家3亩地改种茶苗,村主任带着5户脱贫户在村集体荒山上试种,请来县农业农村局专家蹲点指导,当年就采了200斤鲜叶,卖给茶厂赚了1.2万元。尝到甜头后,村民们主动找我们签合同,现在全村茶园面积达到1200亩,其中脱贫户占40%。

光种茶不够,得让茶叶“增值”。去年我们用衔接资金建了村集体茶厂,买了杀青机、揉捻机,还请非遗制茶师傅教手艺。头批“云岭绿芽”上市,每斤干茶卖到280元,比卖给茶厂多赚150元。村会计算了笔账:一亩茶园年收益8000元,是种玉米的8倍。现在茶厂还带动了20多个妇女就业,每天分拣鲜叶、包装茶叶,每人月收入3000多。

除了茶产业,我们还盯上了“山货”。村里有2000亩野生猕猴桃,过去烂在山里没人要。去年我们和电商公司合作,开发了猕猴桃干、果酒,注册了“梁上鲜”商标,在抖音开了直播间。村妇女主任小兰成了“带货主播”,第一场直播就卖了8000单猕猴桃干。现在村里成立了山货合作社,32户村民把野果采摘权折股入社,去年分红每户3000元。

产业旺了,配套得跟上。我们争取到交通局支持,修了3条产业路,总长15公里,大货车能直接开到茶园;建了2座冷链库,解决了山货保鲜问题;还和农信社合作,推出“乡村振兴贷”,去年给47户村民贷了260万,没有一户逾期。

二、人才振兴:让“走出去的”想回来,“留下来的”能成才

前几年,村里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只剩12个,要么在县城打工,要么去了外地。现在不一样了,去年有7个大学生回村,其中3个是“95后”。他们为啥回来?一是有机会,二是有保障。

先说“育本土人才”。我们办了“田间课堂”,每月请农技专家、致富能手来上课。种茶大户老周,以前只会种玉米,现在成了“土专家”,能教村民看茶芽、辨火候,去年带了20多个徒弟,每人至少增收1万元。村里还选了10个“电商明白人”,教村民拍视频、做直播,现在有50多户在抖音卖山货,最远卖到了广东、福建。

再讲“引返乡人才”。村东头的小伟,以前在杭州做电商,去年我们多次上门,跟他说:“村里有好产品,缺的是你这样的销售能手。”他回来后,帮我们设计包装、做推广,还拉来杭州的客户,今年山货销售额能突破200万。我们给他免了3年茶厂办公室租金,协调学校解决他孩子的入学问题,现在他不仅自己干,还带了3个年轻人一起做。

还要“联外部人才”。我们和省农科院签了合作协议,每年派专家来3次,指导茶园管理;和县职业中专合作,开设“乡村振兴班”,定向培养制茶、电商人才;还请了退休教师、医生当“乡贤顾问”,帮着理思路、解难题。

现在村里有了“人才台账”,35岁以下劳动力中,28%留在村里就业,15%从事电商、加工等新业态。去年村小学重新招了一年级,来了12个孩子——这是10年来第一次!

三、文化振兴: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让“新文明”成新风尚

咱村有120年历史,过去祠堂空着,老戏台塌了,年轻人不知道“祖先从哪来”。这两年,我们把文化振兴当“铸魂工程”来抓。

一是“挖根”。组织老人、乡贤编了《云岭村志》,整理了3个家族的家谱,把“耕读传家”“孝老爱亲”的祖训刻在文化墙上。村东头的老祠堂修好了,现在是“村史馆”,摆着老犁耙、旧粮票、老照片,周末常有家长带孩子来看,孩子们说:“原来爷爷当年挑粮走了30里山路!”

二是“活脉”。村里有个“打溜子”非遗项目,过去只剩2个老人会。我们把村小教室改成“非遗传承室”,请老艺人教孩子们,现在小学三年级以上都会打,去年还上了县春晚。每年清明办“寻根节”,重阳办“敬老宴”,中秋办“山货节”,外嫁的闺女、在外的游子都回来,村里热闹得像过年。

三是“树新风”。以前红白事大操大办,一场婚礼要花10多万,有的家庭借债办酒。我们立了“红黑榜”,定了“六不”规矩:不摆超过10桌、不请乐队、不收超过200元礼金……党员先承诺,再带动村民签协议。现在办红白事,平均花费降

文档评论(0)

yclsb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