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记忆》解读.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首诗完美体现了林徽因作为诗人和建筑学家的双重特质:她用建筑师的理性与结构感,去处理诗人敏感的情感与思绪。

一、整体基调:从“流水”到“金石”的升华

全诗的核心脉络,是记忆的形态与质感的转变。

开头:记忆是“断续的曲子”,是“流水”,是“袅漾”。这是一种流动、易逝、难以捕捉的自然状态。

结尾:记忆成为了“金字的塔”、“玲珑的琉璃盒子”、“绳子上晒着的衣裳”。这是一种稳固、精美、有序的人造结构。

这个转变过程,就是心灵对过往经验进行消化、整理、封存并赋予其形式的过程。

二、逐节深度解读

第一节:记忆的原始形态——混沌的“自然”

断续的曲子,最美的或最温柔的

夜,带着一天的星。

记忆的梗上,谁不有

两三朵娉婷,披着情绪的花

无名的展开

野荷的香馥,

每一瓣静处的月明。

“断续的曲子”:记忆并非完整的录像带,而是碎片化的、关键帧式的印象。

“夜的星”与“情绪的花”:诗人将记忆比作夜空中的星星,美丽但分散;又比作“记忆的梗”上开出的、披着情绪的花朵。这表明记忆从诞生之初就与情感(情绪)紧密缠绕。

“野荷的香馥”、“静处的月明”:这些意象(嗅觉、视觉)强调了记忆的超验之美与朦胧性。它是野生的、自然的、未经雕琢的,但也因此是易逝和难以把握的。

第二节:心灵的加工——从“流水”到“雕塑”

湖上风吹过,头发乱了,或是

水面皱起象鱼鳞的锦。

四面里的辽阔,如同梦

荡漾着中心彷徨的过往

不着痕迹,谁都

认识那图画,

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

“湖上风吹过”:代表外界的扰动,时间的流逝。

“水面皱起...鱼鳞的锦”:记忆如同水中的倒影,会被现实的风吹皱,变得模糊、扭曲。它美丽(锦),但不稳定。

“沉在水底记忆的倒影”:这是点睛之笔。它点明了之前所有美丽的景象(星、花、荷、月)都只是“倒影”,是虚幻的表象。而真实的记忆,沉在心灵的最深处,等待着被打捞和重塑。

第三节:结构的完成——永恒的“建筑”

当所有的情感都并入一股哀怨

如小河,大河,汇向着

无边的大海,——不论

怎么冲急,怎样盘旋,——

那河上劲风,大小石卵,

所做成的几处逆流

小小港湾,就如同

那生命中,无意的宁静

避开了主流;情绪的

平波越出了悲愁。

情感的洪流(小河、大河)最终汇入“哀怨”的大海,这是一种情感的终极平静与和解。激烈的冲急和盘旋,最终都化为了“无意的宁静”与“情绪的平波”。

“逆流”与“小小港湾”:这些是记忆形成过程中的挫折与转折点,但它们恰恰构成了心灵地图上独特的地标,提供了“避开了主流”的宁静空间。这体现了林徽因对生命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并非所有痛苦都需要被抹去,它们可以被整合为整体的一部分。

第四节:记忆的最终形态——心灵的“殿堂”

停吧,这奔驰的血液;

它们不必全然废弛的

都去造成眼泪。

不妨多几次辗转,溯回流水,

任凭眼前这一切缭乱,

这所有,去建筑逻辑的

金字的塔,玲珑的琉璃盒子,和

绳子上晒着的衣裳。

“停吧,这奔驰的血液”:这是对自我情感的强烈呼唤,要求从感性的沉溺中抽离出来,进入理性的建构。

“它们不必全然废弛的都去造成眼泪”:情感的价值不在于被消耗殆尽,而在于被转化。

“辗转,溯回流水”:指对记忆进行反复的咀嚼、反思和审视。

核心三意象:

“金字的塔”:金字塔是稳固、永恒、具有严密几何结构的纪念碑。这意味着记忆被升华为了一个不朽的、庄严的精神象征。

“玲珑的琉璃盒子”:琉璃盒子是精美、剔透、可供观赏和珍藏的容器。记忆被整理、封装起来,成为一件可以随时取出、静静欣赏的艺术品。

“绳子上晒着的衣裳”:这是最生活化、最温暖的意象。它意味着记忆最终变得平实、清晰、有序,像洗净的衣裳一样,在阳光下散发着洁净的气息,等待着被心灵重新收纳。

这三个意象,从神圣的纪念碑,到精美的艺术品,再到日常的生活场景,描绘了记忆被心灵完全内化、掌控和驯服的最终状态。

三、总结:诗人与建筑师的合奏

林徽因的《记忆》是一首关于?“心灵建构学”?的诗。

它完整地展示了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

原材料(感觉碎片)→加工(情感沉淀与理性反思)→成品(稳固的心灵结构)

这首诗解答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困惑:我们如何面对庞杂而有时令人痛苦的过往?林徽因的答案是:不要任由情感泛滥,而是要用一种近乎建筑师的冷静与匠心,去主动地、有意识地将流动的时光,建造成为属于自己内心的、稳固而美丽的殿堂。

这不仅是诗歌,更是一套深刻的人生哲学,体现了林徽因在面对个人生活的波澜(如与徐志摩的复杂情感等)时,所持有的那种理性的尊严和强大的内在秩序感。

文档评论(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