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242-2002 江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docxVIP

DB34T 242-2002 江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DB34T2422002江黄颡鱼苗种培育技术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江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苗种培育的环境条件、苗种来源、培育设施、培育技术、病害防治及运输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江黄颡鱼鱼苗至夏花鱼种和冬片鱼种的培育生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

GB/T18407.4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1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江黄颡鱼Pelteobagrusvachelli

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俗称江颡、黄腊丁、嘎牙子等,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

3.2鱼苗fry

指孵化后35天,体长0.60.8cm,卵黄囊基本消失,开始平游摄食的仔鱼。

3.3夏花鱼种summerfingerling

指鱼苗经2030天培育,体长达到2.53.5cm的幼鱼。

3.4冬片鱼种winterfingerling

指夏花鱼种经秋季培育至冬季,体长达到58cm的鱼种。

3.5培育密度stockingdensity

单位水体中培育的鱼苗或鱼种数量,通常以尾/立方米或尾/亩表示。

4环境条件

4.1水源水质

4.1.1水源应选择无污染的江河、湖泊、水库或地下水,水质应符合GB11607和NY5051的规定。

4.1.2水源水量应充足,能满足苗种培育全过程的用水需求,并具备独立的进排水系统。

4.1.3水温适宜范围为2032℃,最适生长水温为2528℃。pH值应在6.58.5之间,溶解氧不低于5mg/L。

4.2培育池条件

4.2.1鱼苗培育池面积以13亩为宜,水深0.81.2m;鱼种培育池面积以35亩为宜,水深1.21.5m。

4.2.2池形应规整,以长方形为佳,长宽比为3:2或2:1,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10cm。

4.2.3池埂应坚固不渗漏,进排水口应设置防逃设施,排水口应设在池底最低处。

4.2.4培育池应配备增氧设备,每亩配备功率不低于0.5kW的增氧机。

4.3环境安全

4.3.1培育场地应符合GB/T18407.4的要求,周围无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4.3.2培育池周边应设置防护设施,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和人为干扰。

4.3.3应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制度,定期检测水质指标,确保培育环境安全稳定。

5苗种来源

5.1亲鱼来源

5.2苗种质量

5.2.1鱼苗应体质健壮,活力强,规格整齐,体表完整无损,无畸形,无病害。

5.2.2鱼苗应具有逆水游动能力,集群性好,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

5.2.3引进的苗种应具有检疫证明,并经隔离观察确认无病害后方可入池培育。

5.3苗种运输

5.3.1鱼苗运输应选择水温适宜的清晨或傍晚进行,避免高温时段。

5.3.2运输容器应使用无毒材料制作,运输密度应根据运输时间、水温、鱼苗规格等因素合理确定。

5.3.3运输过程中应保持水质清新,必要时采取增氧措施,运输成活率应不低于95%。

6培育技术

6.1培育前准备

6.1.1清塘消毒:培育池在放苗前710天,每亩用生石灰75100kg或漂白粉1015kg全池泼洒消毒,杀灭病原体和有害生物。

6.1.2水质培育:消毒后35天,每亩施用发酵腐熟的有机肥200300kg或无机肥510kg,培育浮游生物,使水色呈黄绿色或浅绿色,透明度保持在3040cm。

6.1.3设备检查:检查进排水系统、增氧设备等是否完好,确保正常运行。

6.2鱼苗培育

6.2.1放养密度:鱼苗放养密度以1015万尾/亩为宜,应根据培育条件、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适当调整。

6.2.3饵料投喂:鱼苗下塘后,初期投喂蛋黄、豆浆等,每天34次,每万尾鱼苗每天投喂蛋黄12个或豆浆12kg;57天后,逐渐改喂鱼糜、配合饲料等,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10%15%,分34次投喂。

6.2.4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巡塘,观察鱼苗活动、摄食和水质变化情况;定期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适时开启增氧设备,保持溶氧充足。

6.3鱼种培育

6.3.1分塘:当鱼苗培育至体长2.53.5cm时,应及时分塘,转入鱼种培育阶段。分塘前应停食1天,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鱼体受伤。

6.3.2放养密度:夏花鱼种放养密度以35万尾/亩为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黄博衍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