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网络安全法治教育进校园
“同学们,你们的社交账号有没有设置复杂密码?收到陌生链接会轻易点击吗?知道在网上发布不当言论可能触犯法律吗?”随着一连串直击青少年网络生活的问题,我校“网络安全法治教育进校园”专题活动正式启动。法治副校长李警官以“规范网络行为,守护数字青春”为主题,用真实案例、法律解读与实操技巧,为全校学子送上了一堂干货满满的网络安全法治课,引导青少年安全用网、依法用网。
案例警示:揭开网络背后的“法治陷阱”
“去年,我市一名高中生因在游戏中与他人发生争执,在社交平台发布对方个人信息及辱骂言论,引发网友围堵谩骂,最终因侵犯他人隐私权、名誉权被责令赔礼道歉,并由监护人承担相应民事赔偿;还有一名初中生轻信‘网络刷单返利’广告,按对方要求多次转账,最终被骗走3000余元……”宣讲现场,李警官结合近年来青少年网络犯罪及被诈骗的典型案例,详细拆解了网络世界中的四大“法治陷阱”。
网络侵权陷阱:随意转发他人隐私照片、发布侮辱性言论、恶意P图恶搞等行为,均可能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违反《民法典》相关规定,需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诽谤罪,面临刑事处罚。
网络诈骗陷阱:“游戏账号交易”“刷单返利”“虚假追星票务”“客服退款”等常见骗局,专门针对青少年兴趣爱好与消费习惯设套,一旦轻信就可能遭受财产损失。李警官特别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任何要求提前转账、缴纳保证金、泄露验证码的行为,都可能是诈骗。”
网络沉迷陷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短视频,不仅影响学习与身心健康,部分青少年为购买游戏装备、打赏主播,偷偷挪用父母资金,甚至实施盗窃、诈骗等行为,触碰法律红线。《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要求监护人履行好监管责任。
网络不良信息陷阱:浏览、传播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不仅会污染青少年心灵,还可能诱发模仿犯罪。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传播淫秽物品、散布他人隐私等行为,可处拘留、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解读:明确网络行为的“法治边界”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一位网民都要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李警官结合《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学子们明确了网络行为的“合法边界”。
他强调,青少年在网络空间享有言论自由,但言论自由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使,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比如在网上吐槽同学、发布不实信息诋毁他人,看似是‘随口一说’,实则可能构成侵权;转发未经证实的谣言,可能引发社会恐慌,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针对网络个人信息保护,李警官解读道:“《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同学们在网上注册账号、参与活动时,要注意保护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不随意填写、不轻易泄露。”
同时,李警官还讲解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相关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学校、家庭要共同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培养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实操教学:掌握网络安全的“法治技能”
“知道了风险与边界,更要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李警官结合具体场景,传授了网络安全防护“五大法治技能”,让学子们既能规避风险,又能依法维权。
第一招:筑牢“账号安全墙”。设置复杂且唯一的密码,定期更换;开启双重认证功能,绑定常用手机号;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不扫描来历不明的二维码,避免账号被盗。
第二招:练就“反诈火眼金睛”。牢记“三不一多”原则:未知链接不点击、陌生来电不轻信、个人信息不透露、转账汇款多核实。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告知家长、老师,或拨打110报警电话、96110反诈咨询电话求助。
第三招:坚守“信息发布底线”。发布网络内容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是否侵犯他人权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传递正能量?”不发布、不转发侮辱他人、造谣传谣、涉及隐私的内容,做文明上网的践行者。
第四招:学会“依法维权”。当个人信息被泄露、遭受网络欺凌、遭遇网络诈骗时,要及时保留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网页截图等,向家长、老师或学校报告,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五招:争做“网络法治宣传员”。主动学习网络安全法治知识,向家人、朋友普及反诈技巧、个人信息保护方法,带动身边人共同营造安全、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互动实践:共筑校园“网络法治防线”
宣讲现场,李警官组织了“网络安全情景模拟”互动活动,学子们分组演绎“遇到陌生链接怎么办”“被网络欺凌如何应对”“发现诈骗线索该怎么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