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课堂实录.docxVIP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昆明的雨》课堂实录

课前准备

(上课铃响前五分钟,教室多媒体屏幕上播放着昆明雨季的图片:苍翠的草木,晶莹的雨珠,街头巷尾的叫卖声仿佛隐约可闻。学生们陆续进入教室,有的小声议论着图片内容,有的则翻开课本,预习着《昆明的雨》。)

一、导入新课:雨的情愫,情的共鸣

师:(面带微笑,目光柔和地扫视全班)同学们,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而雨,更是水的一种诗意的形态。它有时淅淅沥沥,有时滂沱倾盆;有时让人心烦意乱,有时又能涤荡尘埃,带来清凉。谁能说说,在你印象中,雨是怎样的?或者,你有没有在某个特定地方经历过让你难忘的一场雨?

(学生们稍作思考,纷纷举手。)

生1:我记得小时候乡下的雨,夏天来得很急,打在瓦片上噼里啪啦响,过后空气特别清新,还有泥土的味道。

生2:我喜欢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感觉特别温柔。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画面感。雨,确实常常牵动着我们的情思。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位作家的雨巷,去感受他笔下那独一无二的——《昆明的雨》。(板书课题:昆明的雨汪曾祺)汪曾祺先生是一位非常有特色的作家,他的文字朴素而有味,冲淡而隽永。让我们带着这份期待,一同探寻他为何会对“昆明的雨”如此念念不忘。

二、初读感知:雨声淅沥,往事依稀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感受文章的整体氛围。读完后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昆明的雨怎样的情感?文章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偶尔对个别学生的朗读节奏进行轻声指导。约五分钟后,朗读声渐止。)

师:好,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谁来说说,作者对昆明的雨,最直接的情感是什么?

生3:是想念。文章开头就说“我想念昆明的雨”,结尾也说“我想念昆明的雨”。

师:非常准确!“想念”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那么,作者为了表达这份“想念”,回忆了昆明雨季的哪些景物和人事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圈点勾画出来。

(学生浏览课文,小组内低声交流。)

生4:写了昆明雨季的特点,“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还写了菌子,有青头菌、牛肝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生5:还有杨梅,是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

生6:缅桂花,房东母女会送花给“我”。还有木香花,“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

生7:还写了和朋友小酌的情景,“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师:同学们找得很全面!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富有昆明地方特色的景物——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以及与这些景物相关的人事——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雨夜小酌的友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昆明雨季图景,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那份深切的“想念”。

三、品读探究:于细微处见真情

师:汪曾祺先生曾说:“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景物和人事描写中,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美”和“健康的人性”呢?我们来细细品味。

(一)品味“菌子”的滋味

师:文中用了不少笔墨写昆明的菌子。大家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

生8:我喜欢写鸡枞的句子:“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作者直接说“无可方比”,可见他对鸡枞的喜爱程度。

生9:我喜欢写干巴菌的:“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这里用了比喻,把干巴菌写得很形象,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极好的下酒物”,反差很大,很有趣。

师:观察得很仔细!作者并没有刻意美化,而是如实描绘,甚至用了“牛粪”“马蜂窝”这样的词,显得非常真实、接地气。这种对生活本真的描摹,正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之一。他写菌子,不仅写了它们的形态、颜色、味道,更写出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物产丰饶和生活情趣。

(二)感受“人情”的温暖

师:除了景物,文中的人物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谁能谈谈你对文中人物的感受?

生10:卖杨梅的苗族女孩,“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作者把她写得很可爱,很淳朴。

师:“娇娇的”,一个叠词,写出了女孩声音的甜美,也透着作者对这份纯真的喜爱。

生11:还有房东母女,“她们的窗台上摆着一盆缅桂花,蜜蜂嗡嗡地飞着。后来我搬了家,偶然走过那条街,还是可以看见那棵缅桂树。”她们会送缅桂花给“我”,很热情,很善良。

师:是的,这份不期而遇的馈赠,带着雨水的滋润和花香的甜美,也温暖了作者的心田。“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这份“软软的”感觉,正是人与人之间淳朴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也是在想念雨中人那份质朴的温情。

(三)体会“语言”的韵味

师:汪曾祺的语言是出了名的“淡而有味”。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文档评论(0)

jql86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