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法制体系的蒙古特色.docxVIP

元代法制体系的蒙古特色.docx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代法制体系的蒙古特色

站在北京孔庙的大成殿前,仰头望着”至圣先师”的牌匾,很难不联想到七百年前那个马背上的王朝——元朝。这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其法制体系既非单纯的草原旧俗,亦非完全的中原唐律翻版,而是在”以夏变夷”与”用国制治契丹”的碰撞中,形成了独特的蒙古特色。这种特色不是生硬的文化植入,而是草原民族数百年生存智慧与农耕文明千年礼法传统的深度融合,如同草原上的奶茶,奶的醇厚与茶的清苦交织出独特的风味。

一、法律渊源:从”大扎撒”到”断例条格”的草原基因

若要追溯元代法制的蒙古特色,就不得不从成吉思汗的”大扎撒”说起。“扎撒”在蒙古语中意为”法令”“规矩”,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召集”忽里台”(大聚会)颁布的《大扎撒》,不仅是蒙古第一部成文法,更像草原民族的”生存法典”。比如其中规定”偷马者罚九马,无马则以子代之”,这看似严苛的条款,实则源于草原民族对牲畜的极度依赖——马是牧民的生命,偷马等同于谋财害命;再如”禁草生而斸地者,禁遗火而爇草者”,这种对生态的保护意识,正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凝练出的生存智慧。这些带着草原泥土气息的规则,并未随蒙古帝国的扩张而消失,反而以”国朝旧制”的身份,深深植入了元代法制体系的根基。

进入中原后,元廷面临的是”南北异制”的复杂局面:北方是受金《泰和律》影响的汉地,南方是延续南宋《庆元条法事类》的江南。元世祖忽必烈在”祖述变通”的指导下,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立法策略,但”祖述”的核心始终是蒙古旧制。至元八年(1271年),元廷正式下诏”禁行金泰和律”,标志着彻底放弃完全照搬中原旧律的尝试。此后颁布的《至元新格》《大元通制》《元典章》等基本法律文献中,“断例”(判例)与”条格”(政令)成为主要形式,这与中原王朝”律、令、格、式”的成文法传统大相径庭。比如《元典章·刑部》中收录的”偷头口罪例”,规定”偷骆驼者,初犯断一百七,再犯断一百七,三犯处死”,这里的”头口”是蒙古语对牲畜的称呼,“一百七”的杖刑尾数则源自蒙古”天饶其一,地饶其一,我饶其一”的萨满信仰——认为七是吉祥数字,杖刑减至七的倍数以示宽宥。这种将草原习惯、萨满信仰与司法实践结合的立法方式,正是蒙古特色最直接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法律渊源中”故事”的地位尤为特殊。这里的”故事”不是民间传说,而是”先帝所行之事”,即成吉思汗、窝阔台等蒙古大汗的言行判例。元人徐元瑞在《吏学指南》中解释:“故事,谓先朝所行可为法者”。比如元太宗窝阔台曾规定”凡临阵先退者,诛其家”,这条源自战争时期的”故事”,在元代军法中被多次援引。这种”以例为法”的传统,与蒙古”记言多于记事”的文化习惯密不可分——草原民族没有中原那样系统的史书编纂传统,重要的规则往往通过口耳相传的”训言”传承,这就使得先帝的言行判例具有了等同于法律的权威。

二、审判制度:从”札鲁忽赤”到”达鲁花赤”的草原烙印

如果说法律渊源是蒙古特色的”基因库”,那么审判制度就是这种特色在实践中的”显影液”。元代司法体系中最具蒙古特色的官职,当属”札鲁忽赤”(断事官)和”达鲁花赤”(监临官)。札鲁忽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时期,《蒙古秘史》记载,1202年成吉思汗任命其异母弟别里古台为”札鲁忽赤”,负责”惩治盗贼诈伪”,这是蒙古最早的专职司法官。随着蒙古帝国扩张,札鲁忽赤的职权逐渐扩大,不仅审理蒙古内部案件,还参与汉地重大案件的审判。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后,中央设立大宗正府,由札鲁忽赤主掌,专门审理蒙古、色目人及怯薛(皇帝亲军)相关案件。这种”因族设官”的做法,与中原王朝”一断于法”的司法原则形成鲜明对比。

更能体现草原统治逻辑的是”达鲁花赤”制度。“达鲁花赤”意为”镇守者”,是元廷派往各级官府的监临官,无论路、府、州、县,甚至仓库、驿站,都设有达鲁花赤,且必须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在司法审判中,达鲁花赤拥有最终裁决权。比如《元典章·刑部》记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一起土地纠纷案:汉人张某与契丹人耶律某因田界争执告官,当地汉人知州审理后判定张某胜诉,但达鲁花赤认为”契丹人昔为大朝(蒙古)效力,当有优遇”,最终改判耶律某获得更多田产。这种”监临官干预审判”的制度,本质上是草原”千户制”中”领主监督”传统的延伸——在蒙古社会,每个千户都有大汗指派的”那颜”(官人)监督,确保政令畅通。达鲁花赤的存在,正是将这种”主从监督”模式移植到了地方治理中。

草原审判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忽里台”司法会议。忽里台本是蒙古贵族讨论军国大事的会议,在元代,一些重大案件(尤其是涉及蒙古贵族的案件)仍会召开忽里台进行审理。比如元成宗大德五年(1301年),晋王甘麻剌的属民与宣德府汉人发生大规模械斗,成宗专门召集宗王、札鲁忽赤、行省官员召开忽里台,最终裁定”蒙古属民误伤汉人者,罚马九匹;汉人殴伤蒙古

文档评论(0)

甜甜微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计算机二级持证人

好好学习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9月06日上传了计算机二级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