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爱护耳朵教育主题班会演讲者:PPT老师时间:某年某月某日
目录contentsPart1爱护耳朵的措施Part2爱护耳朵的意义Part3伤害耳朵的行为Part4耳朵相关知识
爱护耳朵的措施Part1第一部分
戴专用耳塞,减少噪音伤害去庙会或演唱会前,准备一副柔软的硅胶耳塞,轻轻塞进耳朵里,能把周围的噪音降低20-30分贝。这些耳塞表面光滑,不会伤害耳道,还能让有用的声音(比如朋友说话)传进来,只是把刺耳的高分贝噪音挡在外面。耳朵里有很多像小绒毛一样的细胞,长期被大声音刺激会受伤,严重的话可能再也恢复不了。戴上耳塞就像给耳朵加了一层保护罩,让这些小绒毛不会被噪音“冲坏”。别觉得戴耳塞麻烦,比起以后耳朵嗡嗡响、听不清声音,提前做好防护要划算得多。
控制在嘈杂环境里的时间在庙会上逛1小时左右,就找个安静的地方(比如远离戏台或音响的角落)待10分钟;演唱会中场休息时,到场馆外的走廊坐一会儿。人的耳朵需要“喘息”,持续被大音量包围,里面的神经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就会疲劳。就像眼睛看强光久了会酸,耳朵听噪音久了也会累。每次离开嘈杂环境,让耳朵在安静中放松,能减少小绒毛细胞的损伤。如果一直待在里面不休息,这些细胞可能会慢慢“死掉”,以后再听细微的声音就会费劲。
远离声源中心,保持安全距离庙会里的大喇叭、演唱会的音响,都是噪音最集中的地方,离得越近,耳朵受的伤害越大。站在离音响至少5米以外的位置,声音会明显变小。声音的大小随着距离增加会快速减弱,比如离音响1米处可能有110分贝,退到10米外就可能降到80分贝,对耳朵的刺激会减少很多。别为了看得清楚或听得过瘾挤到最前面,离得稍远一点,既能享受热闹,又能让耳朵少受折磨。毕竟,保住听力才能长期欣赏喜欢的音乐、听清朋友的笑声。
手捂耳朵,应对突发巨响如果突然遇到鞭炮声、舞台设备发出的刺耳噪音,立刻用手掌轻轻捂住耳朵,手指并拢贴在耳廓上,形成一个封闭的小空间。这样能瞬间把噪音降低15分贝左右,给耳朵争取缓冲时间。人的耳朵对突然变大的声音特别敏感,就像突然被强光晃眼会难受一样,突然的巨响可能会“震晕”耳朵里的神经细胞。用手捂耳朵虽然不如耳塞专业,但能在紧急情况下起到保护作用,等巨响过去再放下手,耳朵就不会被“吓”到。
爱护耳朵的意义Part2第二部分
听清讲课重点,不遗漏关键知识老师讲课的时候,会把重要的知识点放慢语速、加重语气,比如数学公式的推导步骤、语文课文的中心思想。耳朵能准确捕捉这些信息,才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如果耳朵不好,可能会错过“这个公式要记牢”“这篇课文要背诵”这样的关键提醒,课后复习时就会一头雾水。保护好耳朵,就像给学习装了个“接收器”,能把老师讲的每一个重点都稳稳接住,考试时才不会因为漏学知识点而丢分。
跟上课堂节奏,不落后进度课堂上老师会按计划推进内容,讲完一个知识点就会接着讲下一个,比如先讲生字再讲造句,先讲例题再做练习。耳朵能跟上老师的语速,大脑才能同步思考,及时理解和消化。如果耳朵听不清,可能还在琢磨上一句话的意思,老师已经讲到下一个内容了,慢慢就会跟不上进度。保护好耳朵,能让我们和课堂节奏保持一致,就像排队走步时踩准节拍,不会掉队。
听清同学发言,吸收不同思路小组讨论时,同学会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解数学题的不同方法、对课文的独特理解。耳朵能听清这些发言,才能从中得到启发,拓宽自己的思路。如果耳朵听不清,只能坐在那里发呆,既不能参与讨论,也学不到别人的好方法。保护好耳朵,能让我们融入集体学习,就像打开一扇窗户,看到更多元的思考方式,让自己的想法更丰富。
理解课堂提问,及时回应老师老师提问时,比如“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做了什么”“这个实验的步骤是什么”,耳朵能听清问题的细节,才能针对性地思考答案。如果耳朵听不清,可能会答非所问,既耽误课堂时间,又会让自己紧张。保护好耳朵,能让我们快速抓住问题核心,及时给出准确回答,不仅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还能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伤害耳朵的行为Part3第三部分
用指甲掏耳朵,锋利易划伤耳道很多同学觉得指甲方便,随手就用它掏耳朵。但指甲边缘其实很锋利,耳道里的皮肤又薄又嫩,就像一层软纸,稍一用力就会被划出小伤口。指甲缝里藏着很多细菌,刚洗完手也很难彻底清理干净,这些细菌会顺着伤口钻进耳道,导致发炎红肿。刚开始可能只是有点疼,慢慢会变得又痒又胀,甚至流脓。更麻烦的是,耳道里的伤口不容易愈合,说话、吃饭时的震动都会牵扯到它,让炎症反反复复,好久好不了。而且用指甲掏耳朵时,力度不好控制,很容易越掏越深,不小心就会碰到深处的鼓膜,疼得让人直咧嘴。
金属发卡掏耳,硬材质易伤鼓膜有些同学会拿金属发卡、发夹掰直了掏耳朵,觉得它够长够尖,能掏得“干净”。但这种金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