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陆犯焉识》复习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
1.陆焉识被划为“反革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结合小说情节说明其背后的时代逻辑。
答:陆焉识被定罪的直接原因是1957年“鸣放”期间,他在大学里发表了一篇题为《论国民性中的知识恐惧》的文章。文中他以留美期间观察到的美国社会对知识的尊重为参照,尖锐指出国内存在“用政治正确取代学术独立”的倾向,认为“恐惧知识的本质是恐惧思想自由”。这篇文章被批判为“攻击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招魂”,成为其被划为“历史反革命”的核心罪证。背后的时代逻辑是:1950年代后期的政治运动强调思想统一,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被视为对集体意志的威胁,学术讨论被泛政治化解读,个体的专业身份(如留美博士、教授)反而成为“资产阶级”标签的佐证。
2.冯婉喻在陆焉识流放期间的“日常仪式”有哪些?这些行为如何体现她对“等待”的理解?
答:冯婉喻的“日常仪式”包括:每日傍晚准时到弄堂口的邮筒前等待,即使没有信件也会摩挲邮筒;每月固定日期去银行取陆焉识的“生活费”(实际是政府发放的“反革命家属补助”),但分文未动,全部存进另一个账户;1960年代饥荒期间,她将配给的粮票省下来,用蓝布包好藏在箱底,说是“给焉识留着”;从1966年起,她开始每天去火车站接“陆焉识”——尽管陆焉识从未告知归期,她却坚持认为“他该回来了”,直到晚年失忆仍保留这一习惯。这些行为体现她对“等待”的理解超越了具体时间与现实逻辑:等待不是对“归期”的计算,而是通过重复性仪式将“陆焉识存在”的信念实体化,用日常细节构建一个与他共享的“想象共同体”。
3.陆焉识在青海劳改农场被称为“老几”的原因是什么?这一称呼如何反映其身份的双重性?
答:“老几”是劳改队中对新来者的通用称呼,因陆焉识初到农场时,队长问“叫什么”,他回答“陆焉识”,队长没听清,顺口说“就叫老几吧”,从此“老几”成为他在劳改队的代称。这一称呼反映其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老几”消解了“陆焉识”作为留美博士、教授的知识分子身份,将其降格为集体中的无名个体,体现权力对个体姓名(符号化身份)的剥夺;另一方面,“老几”又成为他在底层生存的保护色——当他以“老几”的身份与其他犯人相处时,反而能隐藏知识背景,用“装傻”避免被针对(如故意算错账、装不识字),同时在需要时(如帮队长算工分、翻译外文资料)又能以“老几”的“意外能力”换取生存资源。这种双重性本质是知识分子在高压环境下的自我调适:用身份的模糊性对抗系统的规训。
二、分析题
4.小说中“饥饿”不仅是生理体验,更是一种隐喻。结合陆焉识在劳改农场的经历,分析“饥饿”如何解构其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感?
答:在劳改农场,“饥饿”首先以生理层面摧毁陆焉识的体面:他从“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教授,变为偷萝卜、啃树皮、甚至想抢犯人家属带的馒头的“饿鬼”。这种身体的溃败直接冲击其知识分子的精神优越感——从前他以“知识”为傲,认为“思想”高于物质;现在“吃饱”成为唯一目标,“尊严”在饥饿面前脆弱如纸(如他为半块馍向队长下跪)。其次,“饥饿”暴露了集体环境中的生存法则:劳改队按“劳动量”分粮,而陆焉识作为“弱劳力”常吃不饱,这迫使他用知识换取食物(如帮会计算工分多换两个馍),将“知识”工具化,消解了其“纯粹性”。最后,“饥饿”让他重新理解“底层”:从前他作为教授,对“工农”的苦难是“观察式同情”;现在他与犯人一起挨饿,才真正体会到“生存”的艰难,知识分子的“启蒙者”姿态在共同的饥饿中瓦解,反而产生“我们都是被命运碾碎的人”的平等感。
5.冯婉喻“失忆”情节的设置是否削弱了小说的悲剧性?结合她“认不出陆焉识却仍等待”的矛盾,说明其深层意义。
答:冯婉喻的“失忆”不仅未削弱悲剧性,反而以“遗忘”与“等待”的悖论强化了悲剧的复杂性。表面上,她忘记了陆焉识的面容、声音,甚至“陆焉识”这个名字;但深层记忆中,“等待丈夫”的本能却被保留——她每天去火车站,对女儿说“你爸该回来了”,将陆焉识的照片藏在枕头下。这种矛盾揭示了三个层面的悲剧:其一,个体记忆在时代暴力下的脆弱性——婉喻的失忆并非自然衰老,而是长期压抑(作为“反革命家属”被批斗、独自抚养子女的压力)导致的心理防御机制,她用遗忘保护自己免于“等待无归人”的痛苦;其二,爱情的本质超越具体记忆——她忘记了陆焉识的“具体”,却记住了“等待”的“抽象”,证明爱已内化为生命本能;其三,“归来”的错位——当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婉喻却“认不出”他,这种“我回来了,而你已等成了陌生人”的结局,比“等待到最后一刻”更残酷,因为它宣告了“团圆”的彻底不可能,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创伤的裂痕永远定格。
三、论述题
6.严歌苓在《陆犯焉识》中如何通过“归来”母题重构历史叙事?结合陆焉识流放前后的“回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金融风险管理师风险文化意识提升策略专题试卷及解析.pdf VIP
- OMRON欧姆龙B7A-R6F11_R6F16_R6F31_R6F36安装说明书.pdf VIP
- 2025年无人机驾驶员执照飞行环境评估之卫星云图与雷达图分析专题试卷及解析.pdf VIP
- 推荐CECS59-94水泵隔振技术规程.pdf VIP
- 汽车空调管路生产线瓶颈改善研究.pdf VIP
- 《少让父母为我操心》教案道德与法治教案3.doc VIP
- 幕墙构件及组件的加工制作记录(附图).doc VIP
- 员工激励机制研究.pdf
- 办公室主任2025年度现实表现材料范文.docx VIP
- 2025年互联网营销师问卷调研案例解析专题试卷及解析.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