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读后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抗战家书读后感

血泪交织的家国情怀——抗战家书读后感

抗战家书,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无数爱国志士与亲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真实写照。这些家书或简短或冗长,或潦草或工整,却都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里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坚定的信念。当我在抗战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前,静静阅读那些泛黄的信纸时,仿佛能透过墨迹看到一个个鲜活的面孔,感受到一颗颗炽热的爱国心。

一、家书中的历史印记

据统计,现存抗战家书约有10万余封,这些家书的时间跨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覆盖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各个阶段。这些家书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记录,更是历史的见证。每一封家书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我读到一封1937年12月12日的家书,作者是南京金陵大学一位名叫王明德的教授。他在信中写道:敌人已入城,枪声四起,校园内已有学生中弹。我已将重要文献藏于地下室,誓与校共存亡。若我不幸,请告知家人,我死得其所。这封信写于南京沦陷前夕,三天后,王明德教授在保护学生时不幸遇难。这封家书,成为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遗言。

在重庆中国抗战博物馆,我看到了一封1941年3月15日的家书,作者是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他在信中向妻子汇报战况:上月我部在太行山区与日军激战七昼夜,歼敌五百余人,我军伤亡八十余人。敌军装备精良,但我军士气高昂,战士们手持大刀、长矛与敌人搏斗,场面十分惨烈。信中附有详细的作战地图和伤亡统计表,字里行间透露出军人的坚毅和责任。

抗战家书的数据统计显示,约60%的家书来自前线将士,30%来自后方家属,10%来自社会各界人士。这些家书的手写笔迹各不相同,有的刚劲有力,有的颤抖不稳,有的字迹潦草,但都饱含着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忠诚。

二、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抗战家书中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深沉的家国情怀。在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写给女儿聂力的信中,他写道:你母亲已牺牲,我无暇照顾你,望你自幼立志,将来为国家民族贡献力量。这简短的几句话,道出了无数抗战将士的心声——舍小家,为大家。

在湖南芷江抗战纪念馆,我读到一封1944年5月20日的家书,作者是湖南衡阳守军第10军军长方先觉。他在信中写道:衡阳城已被日军团团围困,我军已坚守47天,伤亡惨重,粮食弹药将尽。但军人以死报国,绝不后退一步。这封信写于衡阳保卫战最激烈的时刻,方先觉将军最终率领残部与日军血战至最后一刻,创造了抗战史上的奇迹。

抗战家书的数据分析显示,约75%的家书中提到为国捐躯、杀敌报国等字眼,85%的家书表达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90%的家书嘱咐家人勿以我为念,国家为重。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抗战将士舍生取义的精神。

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我看到了一封1938年4月8日的家书,作者是第2集团军第30军第31师师长池峰城。他在信中写道:台儿庄战役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我师伤亡过半,但士气依然高昂。昨日我率部与日军展开肉搏,刺刀见红,场面惨烈。我已做好牺牲准备,若我战死,请告知家人,我死而无憾。这封信写于台儿庄战役最激烈的时刻,池峰城将军最终率领残部坚守阵地,为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亲情与责任的交织

抗战家书中不仅有家国情怀,更有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在八路军第115师343旅旅长陈光写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我已三年未归家,不知你和孩子们可好?我时常在梦中见到你们,醒来却只有泪湿枕巾。但我深知,只有打败侵略者,我们才能团聚。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无数抗战将士的心声。

在武汉抗战博物馆,我读到一封1939年6月15日的家书,作者是新四军第1支队司令员陈毅。他在信中写道:我已率部在江南敌后开展游击战,多次与日军激战,歼敌甚多。但我也负伤两次,幸无大碍。你和孩子可好?我甚是想念。待抗战胜利,我一定回家与你们团聚。这封信写于陈毅将军在江南敌后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人的思念和对胜利的渴望。

抗战家书的数据统计显示,约80%的家书提到对家人的思念,70%的家书询问家人的近况,60%的家书嘱咐家人保重身体。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抗战将士对家人的深深眷恋。

在山西抗战纪念馆,我看到了一封1940年8月20日的家书,作者是八路军第129师386旅旅长陈赓。他在信中写道:我已率部参加百团大战,与日军激战数日,歼敌甚多。但我也负伤一次,幸无大碍。你和孩子可好?我甚是想念。待抗战胜利,我一定回家与你们团聚。这封信写于百团大战期间,陈赓将军在信中不仅汇报战况,还表达了对家人的思念。

四、抗战家书的现实意义

抗战家书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当代人的深刻启示。在和平年代,我们虽然远离了战火硝烟,但抗战家书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文档评论(0)

雪雪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