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三伏天完整日历及实用指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0年三伏天完整日历及实用指南

一、三伏天核心定义与2020年时间明细

三伏天是中国传统干支纪日法推算的夏季高温高湿天气阶段,分为初伏(头伏)、中伏(二伏)、末伏(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民间有“热在三伏”的说法。2020年三伏天为“加长版”40天,具体时间如下:

伏次

起止日期

时长

具体日期范围

干支纪日说明

初伏(头伏)

2020年7月16日—7月25日

10天

7月16日、17日、18日、19日、20日、21日、22日、23日、24日、25日

夏至后第3个庚日(庚子日)起始

中伏(二伏)

2020年7月26日—8月14日

20天

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

夏至后第4个庚日(庚戌日)起始,因夏至到立秋间有5个庚日,故中伏为20天

末伏(三伏)

2020年8月15日—8月24日

10天

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立秋后第1个庚日(庚午日)起始

二、2020年三伏天推算规则(附通俗解读)

三伏天的推算核心依据“干支纪日法”,需结合夏至、立秋两个节气及“庚日”(干支纪日中带“庚”的日子,每10天一个庚日),具体规则如下:

初伏:固定为10天,从夏至日后第3个庚日算起;

中伏:长度不固定(10天或20天),从夏至日后第4个庚日算起,若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中伏为20天(2020年属于后者);

末伏:固定为10天,从立秋日后第1个庚日算起。

三、2020年三伏天气候特点

2020年三伏天处于7月中旬—8月下旬,覆盖“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气候核心特点为:

高温持续:全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35℃的高温天集中出现,南方部分地区(如江南、华南)可能出现40℃以上极端高温;

高湿闷热:受夏季风影响,空气湿度大(相对湿度常达70%—90%),体感温度远超实际气温,易出现“桑拿天”;

降雨集中:南方进入“伏旱”与“台风降雨”交替期,北方部分地区(如华北、黄淮)可能出现短时强降雨、雷暴天气。

四、2020年三伏天养生核心要点

(一)饮食养生:清热解暑+健脾祛湿

多吃清热生津食材:绿豆汤、冬瓜汤、荷叶茶、西瓜、甜瓜、黄瓜、丝瓜等,避免冰镇食物(易损伤脾胃);

兼顾健脾祛湿:适量食用薏米、红豆、山药、芡实等,尤其南方潮湿地区,可搭配生姜、紫苏散寒祛湿;

忌辛辣油腻:减少辣椒、花椒、油炸食品、烧烤等摄入,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二)起居养生:顺应天时+防凉护阳

作息:早睡早起(建议23点前入睡,6—7点起床),中午11:00—13:00适当午休(20—30分钟为宜,避免久睡);

防暑:避免正午(10:00—16:00)外出,外出时做好防晒(戴帽子、穿防晒衣、涂防晒霜),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用品;

防凉:空调温度设置不低于26℃,避免直吹;睡前关闭空调或调至“睡眠模式”,避免腹部、关节受凉。

(三)运动养生:择时适度+避免剧烈

运动时间:选择清晨6—8点或傍晚18点后,避开高温时段;

运动方式:以轻度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拳等,避免长跑、篮球、足球等剧烈运动;

注意事项:运动后及时补充淡盐水(避免大量喝白开水),擦干汗水后再洗澡,忌立即冲冷水澡。

五、常见误区提醒

误区一:“三伏天要捂汗排毒”——过度捂汗易导致脱水、中暑,应保持自然排汗,及时补水;

误区二:“伏天多吃冷饮降温”——冷饮会刺激肠胃血管收缩,影响消化,建议喝常温清热饮品(如绿豆汤放凉后饮用);

误区三:“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就安全”——长期密闭空调环境易引发“空调病”(头晕、乏力、呼吸道不适),需定时开窗通风(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

误区四:“伏天不适合进补”——可适当“清补”,如用鸭肉、鲫鱼、银耳、百合等食材煲汤,避免人参、鹿茸等温热滋补品。

六、特殊人群防护建议

老人/小孩:减少外出,室内保持通风凉爽,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小孩避免单独在车内停留,老人需定时监测血压、血糖;

慢性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遵医嘱按时服药,避免高温时段外出,随身携带急救药品;

户外工作者: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开正午高温),穿戴防晒装备,定时到阴凉处休息,补充淡盐水和电解质。

文档评论(0)

AQ_Teache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软件设计师、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4月05日上传了软件设计师、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