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课程导入:为何关注婚姻观念的变迁?演讲人
01课程导入:为何关注婚姻观念的变迁?02婚姻观念的社会学定位:从“制度”到“关系”的认知转向03婚姻观念变迁的历史脉络:从“传统稳态”到“现代多元”04婚姻观念变迁的驱动因素:社会结构与个体选择的互动05当代婚姻观念的特征与挑战:多元与包容的平衡06课程总结:婚姻观念变迁中的“变”与“不变”目录
2025高中社会学入门之婚姻观念变迁课件
01课程导入:为何关注婚姻观念的变迁?
课程导入:为何关注婚姻观念的变迁?作为社会学入门课程的重要切片,婚姻观念的变迁是观察社会结构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微观棱镜”。我在参与高校社会学系田野调查时,曾在一个南方小镇访谈过三代女性:85岁的张奶奶仍记得17岁“父母之命”嫁入邻村时的红盖头;52岁的李阿姨说起28岁通过单位“介绍”与丈夫组建家庭,强调“搭伙过日子”的踏实;26岁的王姑娘则翻着手机里的恋爱软件说“没有精神共鸣,结婚不如单着”。三代人对婚姻的不同理解,恰是中国社会近百年变迁的生动注脚。今天,我们就从社会学视角,系统梳理婚姻观念的演变轨迹,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动力与个体选择。
02婚姻观念的社会学定位:从“制度”到“关系”的认知转向
婚姻的传统社会学定义:制度性契约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婚姻首先是一种“制度”。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指出,前工业社会的婚姻承担着“整合社会”的功能——通过血缘联结维系家族延续(如宗族制度)、通过经济协作保障生存(如“男耕女织”)、通过宗教仪式强化社会规范(如“三书六礼”)。这种观念下,婚姻的核心是“社会义务”:
生育功能优先:传统婚姻中“无后为大”的观念普遍存在,20世纪50年代前的地方志资料显示,因“无子”被休的案例占离婚纠纷的30%以上;
经济共同体属性:《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本质是两个家族资源的整合,土地、劳动力甚至政治联盟均是婚姻的隐性契约;
性别角色固化:“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被强化为“天道”,1949年前的《民国民法典》仍规定“妻以夫之住所为住所”。
现代婚姻的社会学再定义:情感性关系随着工业革命与现代化进程,婚姻的“制度属性”逐渐让位于“关系属性”。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视角:婚姻更像一场“互动表演”,双方通过情感投入、价值认同维持关系的“前台”与“后台”平衡。这种转变体现在三个维度:
主体从“家族”到“个体”:2020年《中国婚姻家庭报告》显示,90后选择配偶时“三观契合”(78%)远超“家庭背景”(12%);
功能从“工具”到“情感”:上海社科院2023年调研发现,63%的已婚青年将“情感支持”列为婚姻首要需求,仅11%强调“经济互助”;
规则从“刚性”到“弹性”:《民法典》第1043条新增“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从“义务约束”转向“价值引导”,体现对个体选择的包容。
03婚姻观念变迁的历史脉络:从“传统稳态”到“现代多元”
前现代社会:婚姻作为“社会程序”(1840年前)这一阶段的婚姻观念以“家族本位”为核心,我在查阅清代《宝坻县档案》时发现,1796-1850年间的237份婚书,98%由父母或宗族长辈签署,内容多为“聘金若干、陪嫁田产”,极少提及“夫妻感情”。具体特征包括:
仪式的神圣性:从纳采到亲迎的“六礼”程序,本质是通过宗教化仪式(如拜天地)将个人婚姻绑定于社会秩序;
离婚的严苛性:“七出三不去”的规则下,女性主动离婚几乎不可能,《明律》规定“妻妾擅去者,杖一百”;
早婚的普遍性:《大清会典》记载“男十六、女十四以上,听婚娶”,地方志显示清代女性初婚年龄平均16.2岁。
近代转型期:婚姻作为“启蒙场域”(1840-1949)西学东渐与新文化运动打破了传统婚姻的“超稳定结构”。我在整理《新青年》杂志(1915-1926)时发现,关于“自由恋爱”的讨论占婚姻类文章的67%,鲁迅的《伤逝》、巴金的《家》更以文学形式批判“包办婚姻”。这一阶段的关键变化包括:
“爱情”概念的引入:1922年《妇女杂志》刊登的《爱情为婚姻之基础说》提出“无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首次将情感置于婚姻核心;
女性主体意识觉醒: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首次规定“结婚需当事人合意”,尽管实践中仍有阻力,但为女性争取婚姻自主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早婚现象的松动: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规定“男满20岁,女满18岁始得结婚”,将法定婚龄提高至接近现代标准。
当代多元期:婚姻作为“生活选项”(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婚姻观念变革,深刻反映了社会结构的转型:
第一次变革(1950-1980):1950年《婚姻法》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推动“自主婚姻”普及。我母亲回忆,她1975年结婚时,虽仍有“介绍人”,但“见了三面才定”已算“自由恋爱”;
第二次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word格式:报价单-通用报价单.docx VIP
- 川教版(2024)《信息科技》四年级上册 单元3 活动三 《处理规范的数据》课件.pptx VIP
- 北京市大兴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瓶子哈哈镜》幼儿园大班科学微课讲课PPT课件.pptx VIP
- EPCM项目管理实施规划.docx VIP
- 水利水电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2009年版.doc
- 室内除甲醛报价单模板.docx VIP
- 外用制剂仿制药开发I-处方工艺研究及质量控制评价.ppt VIP
- GB50055-2011 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 (2).pdf VIP
- GB_T 13542.2-2021电气绝缘用薄膜 第 2 部分 试验方法.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