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各地高考语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docxVIP

2025全国各地高考语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5全国各地高考语诗歌鉴赏真题及翻译

前言

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考查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它要求考生不仅能读懂诗歌字面意思,更能深入领会其意境、情感与艺术手法。2025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在延续以往命题思路的基础上,亦不乏创新与拓展,选材广泛,设题精巧。本文将对2025年部分地区高考诗歌鉴赏真题进行整理,并附上参考译文与简要赏析,希望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全国甲卷

(一)诗歌原文

秋晚登城北门

[宋]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

(二)注释

1.幅巾:古代男子用绢一幅束头发,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藜杖: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

2.散关:即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3.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汉宣帝陵墓所在地,这里代指长安,泛指故都汴京。

4.搔首:挠头,形容心绪烦乱。

5.横槊赋诗: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语出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后多用以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这里指作者早年在南郑军中的生活。

6.梁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南郑(今陕西汉中),陆游曾在此驻守,参与抗金。

(三)参考译文

我头戴幅巾,手扶藜杖,登上了城北的高楼,

卷地而来的西风,吹得我满眼都是无尽的忧愁。

一点烽火,传来了大散关的军情讯息,

两行南飞的雁阵,带来了故都杜陵的秋意。

国家山河的兴盛与衰废,让我不禁搔首慨叹,

个人身世的安危存亡,也涌上心头,我独倚高楼。

像当年那样横握长矛、慷慨赋诗的豪情壮志已不再是往昔,

可我的梦魂,却依然萦绕在那古代的梁州。

(四)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诗人登楼的时间、地点与装束,并以“卷地西风”渲染了萧瑟的秋意,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一点烽传”与“两行雁带”形成对比,前者急促,后者舒缓,传递出诗人对边情与故都的双重牵挂。

C.颈联以“搔首”“倚楼”两个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因国家兴衰和个人身世而产生的愁苦与无奈。

D.尾联“非复昔”三字,将今昔对比,昔日的豪情与今日的落寞形成强烈反差,深化了诗歌的悲怆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参考答案及简析

1.B(“对比”“前者急促,后者舒缓”不准确。“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两句是并列关系,通过“烽传”和“雁带”两个意象,共同营造了诗人对边境战事和故都秋日的思念与忧虑,情感是连贯的,并非对比关系。)

2.本诗表达了诗人以下几种思想情感:

*浓重的忧国忧民之情:首联“满眼愁”奠定基调,颔联“烽传散关信”点明对边境战事的关注,颈联“山河兴废供搔首”直接抒发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对故都的深切思念:“两行雁带杜陵秋”,雁阵南飞,引发了诗人对故都长安(杜陵)的思念。

*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与不甘: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诗人回忆往昔在梁州的军旅生涯和豪情壮志,如今时过境迁,壮志难酬,内心充满失落与悲愤。“梦魂犹绕古梁州”则表现了诗人虽身处困境,却依然心系国事,不忘收复失地的壮志,流露出深深的不甘。

*个人身世漂泊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感慨:“身世安危入倚楼”,将个人的安危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全国乙卷

(一)诗歌原文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二)注释

1.临皋:在今湖北黄冈南,濒临长江,苏轼曾在此居住。

2.东坡:苏轼在黄州时,于东坡筑雪堂,因自号“东坡居士”。

3.营营:原指昆虫飞鸣声,这里指为名利而奔波忙碌。

4.夜阑:夜深。縠纹:形容平静的水波像绉纱一样。

(三)参考译文

夜里在东坡雪堂饮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

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是夜半三更。

家童的鼾声如雷,怎么敲门也无人应答,

我只好拄着拐杖,静听那长江的涛声。

常常怨恨这身体不完全属于自己,

什么时候才能忘却为名利而奔波钻营?

夜深了,风停了,江面上水波平静如绸纹。

真想乘上一叶小舟从此消逝,

在江河湖海中了此残生。

(四)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夜饮东坡醒复醉”,简洁点明了夜饮的地点与状态,“醒复醉”三字,可见词人畅饮之酣畅与心境之豪放。

B.“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以家童的熟睡反衬词人的夜归,略带诙谐的笔调中,也透露出一丝孤寂。

C.“倚杖

文档评论(0)

日出日落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