钳工技师答辩提问问题及答案 .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钳工技师答辩提问问题及答案

1.问:请用三分钟时间,把一张普通平面锉削到平面度0.02mm、表面粗糙度Ra0.4μm的全过程口述一遍,并说明你在哪一步最容易产生误差、如何在线修正。

答:我先把毛坯放在精密平板上用红丹粉着色,检查高点,确定余量约0.08mm。选用300mm旧纹单齿纹锉,锉纹号2,先顺纹粗锉,每锉削量控制在0.005mm以内,用0-25mm千分尺在九点网格取数,记录最高点。当余量剩0.03mm时换400mm新纹双齿纹锉,锉纹号3,压力降到3N,频率提到70次/分,改用对角交叉锉,每往返一次用羊毛刷清理铁屑,防止二次划伤。余量剩0.015mm时,换600mm油光锉,压力降到1.5N,频率90次/分,改用单向推锉,每推五次用酒精擦拭表面,用激光平面度仪在线扫描,若出现0.005mm以上凹带,立即在该区域垫0.02mm卷烟纸做局部保护,减少0.002mm切削量。最后余量0.003mm时,用铜皮包裹锉刀尖,压力0.8N,频率120次/分,每推三次用0.1μm级气动量仪比对,直到九点差值≤0.02mm,再用白光干涉仪抽检Ra,若Ra0.4μm,用麂皮蘸三氧化二铬抛光3-8字,最终保证0.015mm厚度油膜能均匀摊开无断痕。最容易出错的是换锉刀后压力突变造成局部凹陷,我在锉柄尾端加了一个0-5N数显弹簧测力计,压力超标立即蜂鸣,在线修正误差控制在0.002mm以内。

2.问:现场给你一根φ30mm×200mm的45钢光轴,要求两端同轴度0.01mm,你只有一台普通车床、一块V型铁、一把杠杆表,如何在30min内完成并给出数据记录?

答:我先把V型铁吸在刀架上,杠杆表测头朝尾座,轴放在V型槽内,用尾座活顶尖轻顶,表头触在A端外圆,手摇大拖板全程移动,记录最大跳动0.08mm,在最高点做记号。松开尾座,把轴转180°再测,两次读数差的一半就是直线度误差0.04mm。接着不卸活,把杠杆表移到B端,同样测得0.06mm。此时我把尾座偏移0.02mm,再复测A端跳动降到0.03mm,B端降到0.02mm。用铜锤轻敲V型铁侧面,让轴在轴向微移0.5mm,再测,两端跳动均降到0.01mm以内。全程记录:T0=0.08mm,T1=0.03mm,T2=0.01mm;尾座偏移量0.02mm,敲击位移0.5mm,耗时22min,剩余8min做三次复检,数据稳定后签字封存。

3.问:请解释“刮研点封闭网络”对导轨精度保持性的微观机理,并给出你在龙门铣床导轨上实测的磨损曲线。

答:刮研点实际是微凹坑,直径0.3-0.5mm,深1-2μm,储油体积约0.05mm3,形成封闭网络后,油膜在滑动中被挤压产生微涡流,动压峰值提升18%,使导轨面处于半流体润滑,磨损率下降。我用龙门铣2.5m×1.8m导轨做实验,初始刮研点密度每平方厘米12点,运行一年后,在相同载荷30kN、速度12m/min下,用激光跟踪仪测得导轨直线度变化量:0-1个月降0.6μm,1-3个月降0.4μm,3-6个月降0.2μm,6-12个月仅降0.1μm,曲线呈指数衰减,说明封闭网络一旦形成,磨损进入稳定期。若密度低于8点/cm2,同期磨损量会放大到2.3μm,曲线呈线性,精度寿命缩短40%。

4.问:当使用0.02mm塞尺检测机床工作台平面度时,发现局部插入深度不一致,如何判断是塞尺误差还是工作台凹坑?给出可重复的鉴别步骤。

答:我先取三张同批次0.02mm塞尺,编号A、B、C,在已知平面度≤1μm的基准花岗石上分别插入5次,记录插入力均值A=2.1N、B=2.0N、C=2.9N,发现C超出±5%范围,判定C不合格。用A、B在工作台同一位置插入,若插入深度仍相差0.5mm,可排除塞尺因素。接着用激光位移传感器扫过该区域,若得到负值谷深30μm,则确认凹坑。为可重复,我建立“三点插入法”:以疑点半径5mm圆周内,0°、120°、240°方向各插一次,取平均深度,若三次差值0.1mm,再用电感测头复测,两次结果相关性r0.95,即判定为凹坑,否则为塞尺翘曲。该方法在十台不同机床验证,误判率0%。

5.问:请现场计算:用M16×2-6h外螺纹环规检测工件,通规旋入不到一圈止规却旋入两圈,已知工件中径实测值14.701mm,环规通端中径14.703mm,止端中径14.913mm,分析原因并给出修正方案。

答:根据GB/T197-2018,M16×2-6h外螺纹中径公差带14.701-14.913mm,工件14.701mm落在下限,理论应通。但通规旋入受阻,说明牙侧角误差或螺距累积误差起主导作用。我用三针测量得到工件螺距累积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9****4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