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施工方案
作为从业十余年的施工技术负责人,我太清楚大体积混凝土的“脾气”了——看似厚重敦实的混凝土块,内部藏着“热胀冷缩”的潜在风险。去年接手某商业综合体底板施工时,2.2米厚的筏板基础像一块巨型“热蛋糕”,当时我们团队连续72小时守在现场,用温度计、传感器和笔记本记满了40多页数据,才终于把温差控制在20℃以内。今天我就把这套从实践里打磨出来的方案整理出来,和大家掏掏心窝子。
一、工程背景与控制目标
咱们这项目的大体积混凝土主要用在地下室底板,厚度1.8-2.5米,单次浇筑方量最大的区域超过2000立方米。这类结构最要命的就是“内热外冷”:水泥水化反应释放的热量在内部蓄积,表面却因空气流通快速散热,当内外温差超过25℃时,表面就会拉裂;要是降温阶段内部降温速率太快,还可能出现贯穿裂缝。
所以咱们的控制目标很明确:①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75℃;②内外温差≤20℃;③表面与大气温差≤15℃;④降温速率≤2℃/天。这些数字不是拍脑袋定的,是参考了以往类似工程的监测数据,结合本项目所用材料特性反复推敲出来的——就像给混凝土“量体裁衣”,既要防过热,又得防温差太大。
二、温度控制的核心措施体系
确定目标后,得从“前中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前期靠材料优化降低“热源”,中期靠施工工艺控制“散热”,后期靠养护管理调节“温差”,环环相扣才能把温度管住。
(一)前期准备:从材料源头降低水化热
我常跟新人说:“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50%的功夫在配比设计。”去年做配比试验时,我们在实验室熬了三个通宵,光是试块就打了20多组。
首先是选对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3天水化热能到250kJ/kg,而我们选了中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3天水化热降到180kJ/kg,单这一项就能让内部最高温降5-8℃。但选水泥不能只看热值,还得看和易性——有次用了批热值低的水泥,结果混凝土泌水严重,差点影响浇筑质量。
然后是掺合料的“黄金组合”。我们加了25%的II级粉煤灰和10%的矿粉,这俩能“以粉代胶”,减少水泥用量,还能延缓水化热释放峰值。记得第一次试配时没加矿粉,7天强度倒是达标了,但3天的水化热曲线像坐过山车,把我们吓出一身汗。后来调整比例,峰值明显延后到了第4天,给散热留出了时间。
骨料的选择也有讲究。石子要选5-31.5mm连续级配的碎石,含泥量控制在1%以内——含泥量每高1%,需水量增加5-8kg/m3,间接增加水泥用量;砂子用中粗河砂,细度模数2.6-3.0,这样级配好,能减少胶凝材料用量。有回现场进料时,司机误拉了批细砂,我们当场要求退货,因为细砂会让混凝土更黏,水化热更高。
最后是外加剂。选了缓凝型聚羧酸减水剂,减水率25%以上,还能把初凝时间延长到12小时,给分层浇筑留出操作空间。记得刚入行时,用过木质素磺酸盐减水剂,减水率低不说,还容易引气,现在的聚羧酸确实更“聪明”。
(二)过程控制:浇筑与散热的“精准调控”
材料备好后,浇筑环节就像“给混凝土做手术”,每个细节都得抠到位。
首先是入模温度控制。我们要求搅拌站夏季砂石料用遮阳网覆盖,必要时喷冷水降温;运输罐车加保温套,避免暴晒;到现场后测入模温度,超过30℃就加冰屑——去年夏天有次下午3点,罐车刚到现场,温度计一插显示35℃,我们当场让加了80kg冰,才把温度压到28℃。
然后是分层浇筑工艺。采用“斜面分层、薄层浇筑、自然流淌”的方式,每层厚度控制在40-50cm,这样上层混凝土能覆盖下层时,下层的水化热已经部分散发。记得第一次指挥大体积浇筑时,怕时间不够,把层厚加到60cm,结果监测到下层中心温度比上层高15℃,差点出问题。现在我们用标尺杆现场量,每层必须控制在50cm以内。
再就是散热管的布置。在底板内埋设Φ48mm的镀锌钢管,水平间距1.5米,垂直间距1米,形成“井”字形冷却网。浇筑时同步穿管,浇筑后24小时开始通循环水——水的流速控制在0.6-1.0m/s,水温比混凝土内部低10-15℃。有次水泵故障,循环水停了2小时,监测数据显示内部温度1小时涨了3℃,我们赶紧启动备用泵,才没酿成大祸。
(三)后期养护:保温保湿的“温柔守护”
很多人觉得混凝土浇完就万事大吉,其实养护才是温度控制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采用“覆盖+保温”双层措施:初凝后先铺一层塑料薄膜保水,避免表面因失水产生干缩裂缝;薄膜上再盖3层阻燃草帘,草帘要重叠10cm以上,边角处用沙袋压牢——去年有个角落草帘没压好,被风掀开了半米,结果那片区域表面温度2小时降了8℃,和内部温差达23℃,后来不得不补做保温。
测温频率要动态调整。浇筑后前3天,每2小时测一次;4-7天每4小时测一次;7天后每6小时测一次。我们专门做了测温记录表,把每个测点的“芯部-表面-大气”温度三列对比,发现温差接近20℃时,立即加盖草帘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