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带徒跟师学习笔记.docxVIP

中医师带徒跟师学习笔记.docx

本文档由用户AI专业辅助创建,并经网站质量审核通过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师带徒跟师学习笔记

一、跟师心法:敬谨之心,如琢如磨

初入师门,先正其心。老师常言,学医首要在“敬”,敬天地,敬生命,敬医道,更要敬师长。此“敬”非盲从,乃以谦逊之心接纳,以思辨之智消化。跟师初始,懵懂之处甚多,每见老师临证,望闻问切间,条理井然,辨证如烛照幽微,处方似拨乱反正,心中唯有叹服。然叹服之余,更需静心观察,细心揣摩。老师诊病时,我常立于侧后,屏息凝神,不敢稍有懈怠。观其神色,听其言语,察其举止,试图捕捉每一个细微的决断瞬间。

主动求学,不耻下问。老师事务繁忙,无暇事事详解。故提问需得法,非深思不得其解者,方虚心请教。提问前,需先自行梳理思路,翻阅典籍,有初步判断,再就疑点向老师求证。如此,不仅老师能一语中的,自己亦能印象深刻。切忌囫囵吞枣,将老师的经验之谈视作金科玉律而不加思考。医道活活泼泼,贵在圆机活法,非死记硬背所能掌握。

二、临证体悟:问难析疑,渐窥门径

(一)四诊合参,尤重舌脉

望诊之要,首在神形。今日遇一病患,面色?白,精神萎靡,老师望之便言其虚。初不解,细察其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方知老师望诊之精,已将神、色、形、态融于一瞬。老师强调,望舌不仅看舌质舌苔,更要结合舌体动态、舌下络脉。曾见老师仅凭患者舌底络脉紫暗迂曲,便断其有瘀,后询之果然有旧伤宿疾。

问诊之妙,在于引导。老师问诊,看似随意,实则暗藏玄机。对不善言辞者,老师会耐心引导,从饮食、二便、睡眠等日常细微处入手,渐及病所;对言辞过多者,老师则能提纲挈领,及时截断无关信息,抓住主症。尝见一患者自述症状繁杂,老师待其稍歇,缓缓问道:“你最想解决的,是哪里不舒服?”一语中的,患者思路顿清,后续问诊便顺畅许多。此“抓主症”之功夫,非历练不能成。

切脉之道,贵在体悟。脉象之微妙,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初学时,对浮沉迟数尚且懵懂,老师便让我先在自己身上体会,再在健康人身上感知,而后方许在患者旁观摩。老师切脉时,闭目凝神,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寸关尺,良久,缓缓道出脉象特征及所主病证。我常于此时屏息,试图从老师手指的微动中,感受脉象的变化。虽仍在门外,但已能体会到弦脉之“如按琴弦”,滑脉之“往来流利”,此皆老师手把手教导之功。

(二)辨证论治,活法圆机

辨证之核心,在于求本。老师常说:“证者,证据也。辨证,即收集证据,分析证据,从而找到疾病本质的过程。”曾治一胃脘痛患者,前医予疏肝理气之剂无效。老师详询病史,得知患者痛处喜温喜按,食冷则甚,大便溏薄。结合舌淡苔白,脉沉迟,断为脾胃虚寒,而非单纯肝气犯胃。遂处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数剂而愈。此“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之典范也。

论治之关键,在于权变。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此中医之精髓。老师临证,从不墨守成规。一感冒患者,初起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老师予麻黄汤。翌日复诊,热退,但觉口干咽痛,脉浮数。老师遂改予银翘散加减。问其故,曰:“表寒已解,化热入里,当随证治之。”又有一失眠与一便秘患者,看似无关,老师却均从“心肾不交”论治,前者交通心肾以安神,后者交通心肾以通便,皆取得良效。此“圆机活法”之妙,令人叹服。

三、方药心得:药证相应,配伍精当

识药如识人,贵在精专。老师对药物的理解,常超乎寻常。每论一味药,不仅言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更会谈及该药的“性情”与“特长”。如论柴胡,老师言其“既能疏肝解郁,又能升举阳气,然其性升散,阴虚阳亢者当慎用,或需配伍养阴潜阳之品。”论黄芪,老师强调“生者走表,炙者补中,量大则补气升阳,量小则益气行水。”这些细微之处,非深入实践与思考不能得。

组方之妙,如排兵布阵。老师处方,君臣佐使,井然有序。常于平淡中见神奇。一咳嗽患者,痰多色白,胸闷气喘。老师处以二陈汤加苏子、莱菔子。方虽简单,然半夏、陈皮燥湿化痰为君,茯苓健脾渗湿为臣,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加苏子降气化痰,莱菔子消食化痰,共奏燥湿化痰、降气止咳之功。患者服后,咳痰立减。此“药简力专”之效也。

剂量之秘,在于权变。老师用药,剂量并非一成不变,常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而灵活调整。曾见老师治一重症肌无力患者,黄芪用至大剂量,而治一幼儿感冒,麻黄仅用少许。问其标准,老师曰:“量小则力微,量大则力峻。当视病人体质耐受与病情需要而定,中病即止,过犹不及。”

四、随师杂记:点滴积累,终有所成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老师此言,深得我心。急性病如救火,需当机立断,用药迅猛;慢性病如抽丝,需缓缓图之,不可急于求成。

*“读书与临证,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老师既要求我们精读经典,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强调临床实践的重要性。每遇疑难,老师会引导我们查阅古籍,从经典中寻找思路,再结合临床验证。

*“医道,仁术也。无仁爱之心,不可为医。”

文档评论(0)

暴雨梨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