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水浒传五六章读书笔记
——鲁智深侠义之路的双重镜像
《水浒传》第五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与第六回“九纹龙剪径赤松林鲁智深火烧瓦罐寺”,是鲁智深从五台山出家后,走向更广阔江湖世界的关键篇章。这两回以“救困”与“除恶”为核心,通过桃花村解围、瓦罐寺复仇两个标志性事件,不仅塑造了鲁智深“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形象,更通过环境隐喻、人物碰撞与情节张力,揭示了宋代社会秩序崩塌下的人性百态,以及侠义精神在现实困境中的复杂面相。细读这两回,既能感受到鲁智深的豪迈与赤诚,也能触摸到施耐庵对“正义如何实现”这一命题的深刻思考。
一、场景叙事:从“桃花庄”到“瓦罐寺”,环境中的秩序隐喻
施耐庵在这两回中,以极具画面感的笔触构建了两个截然不同却又相互呼应的场景——桃花庄与瓦罐寺,通过场景的细节描写,暗喻宋代社会不同层面的秩序危机。
桃花庄作为乡村社会的缩影,初登场时便带着“山明水秀”的平和表象:“山影深沉,槐阴渐没。绿杨影里,时闻鸟雀归林;红杏村中,每见牛羊入圈。落日带烟生碧雾,断霞映水散红光”。然而,这种平和之下暗藏危机——桃花山的强人周通以“二十两金子、一匹红锦”为定礼,强行入赘刘太公之女,将乡村的“人伦秩序”踩在脚下。刘太公虽为庄主,却只能“怀着鬼胎”,庄客们“捏着两把汗”,连青州官军都“禁他不得”。这种“强贼当道,官府无力”的局面,揭示了宋代基层社会的秩序崩塌:当国家机器无法保护民众时,乡村的平和便成了脆弱的假象,强者可以凭借武力随意践踏弱者的权益。而鲁智深的到来,恰如一道“侠义之光”,打破了这种“弱肉强食”的畸形秩序——他伪装成新娘,痛打周通,最终迫使周通“折箭为誓”放弃婚事,以个人暴力暂时重建了桃花庄的“人伦正义”。
与桃花庄的“表面平和”不同,瓦罐寺呈现出的是“彻底衰败”的景象:“钟楼倒塌,殿宇崩摧。山门尽长苍苔,经阁都生碧藓。释迦佛芦芽穿膝,浑如在雪岭之时;观世音荆棘缠身,却似守香山之日。诸天坏损,怀中鸟雀营巢;帝释欹斜,口内蜘蛛结网”。瓦罐寺本是佛教圣地,象征着“精神秩序”与“道德标杆”,但此时的寺院,佛像蒙尘、建筑颓圮,连象征“温饱”的香积厨都“锅也没了,灶头都塌损”,俨然成为“恶”的巢穴。崔道成与丘小乙以出家人的身份,行“杀人放火、掳掠妇女”之实,将“神圣”与“邪恶”扭曲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精神圣地的堕落”,比桃花庄的“乡村危机”更为深刻——它意味着宋代社会的道德底线已然失守,连宗教场所都无法维系“善”的信仰,整个社会陷入了“善恶颠倒”的混沌之中。而鲁智深火烧瓦罐寺的行为,既是对崔、丘二人的复仇,也是对这种“伪神圣”的彻底清算:“浓烟滚滚,烈焰腾腾。须臾间燎彻天关,顷刻时烧开地户。燎飞禽翅尽坠云霄,烧走兽毛焦投涧壑”,这场大火烧毁了衰败的寺院,也烧毁了“恶”的温床,却也留下了“无辜者牺牲”的遗憾——老和尚们因害怕报复上吊自尽,被掳妇女投井而死,暗示了“除恶”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附带伤害”。
此外,赤松林的场景描写同样极具深意。“虬枝错落,盘数千条赤脚老龙;怪影参差,立几万道红鳞巨蟒。远观却似判官须,近看宛如魔鬼发”,赤松林本是“剪径强人”出没之地,象征着江湖世界的“危险”与“未知”。鲁智深初入赤松林时,本想找剪径者“剥那厮衣裳当酒吃”,却意外遇到了同样落魄的史进。这种“危险之地的相遇”,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史进的出现让鲁智深得以复仇,也暗示了江湖世界的“偶然性”:在混乱的秩序中,敌人与盟友的界限并非绝对,一次偶然的相遇,便可能改变个体的命运轨迹。
二、人物塑造:鲁智深的“侠义成长”与江湖群像的“人性光谱”
(一)鲁智深:从“鲁莽侠义”到“理性抉择”
在这两回中,鲁智深的人物形象得到了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完成了从“仅凭热血”到“兼顾策略”的成长,展现了侠义精神的“成熟性”。
在桃花村事件中,鲁智深初显“智勇双全”的特质。当他得知刘太公的困境后,并未直接冲上山去与周通硬拼,而是提出“教他回心转意”的策略——让刘太公将女儿藏起,自己伪装成新娘,在销金帐中等待周通。这种“以智取胜”的方式,区别于“拳打镇关西”时的“蛮力正义”,体现了鲁智深的“策略性”。当周通摸进房内时,鲁智深“就势劈头巾带角儿揪住,一按按将下床来”,“拳头脚尖一齐上”,打得周通“叫救人”,既达到了“教训恶人”的目的,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杀戮。而当周通的同伙李忠率人下山复仇时,鲁智深认出李忠后,并未继续打斗,而是通过“叙旧”化解冲突,最终迫使周通“折箭为誓”放弃婚事。这种“先打后劝”的处理方式,既维护了刘太公的权益,又避免了江湖仇杀的扩大化,展现了鲁智深“刚柔并济”的侠义观。
在瓦罐寺事件中,鲁智深则展现出“辨别善恶”的理性。初入瓦罐寺时,他听到老和尚们诉说困境,便怒不可遏,认定崔道成与丘小乙是“恶贼”;但当崔道成巧言令色,将自己塑造成“整理山门的好人”,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