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源奶如何掺假.doc
业内人士谈牛奶生产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业内人士”,不想对“三鹿奶粉事件”说点什么吗?
能说什么呢?一个真正的行业骨干,难道会为了一些扯淡的“积分”和哗众取宠的“点击率”对同行甚至对整个行业“说三道四”吗?乳业是国计民生的大行业,我可是还指望让乳业给养老金呢,而且,虽然乳品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但大伙私交都是不错的。大伙要做的是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而不是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但,三鹿奶粉事件确实给整个行业敲响了震耳欲聋的警钟,简直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
那么,还是来说说吧。
“官方”消息是奶贩子掺假,但我很怀疑奶贩子是否会掺这名字挺“咬嘴”的“三聚氰胺”,更大的可能是,他们本来想掺的是“水解蛋白”,但低价劣质的水解蛋白含有较高的三聚氰胺残留,尤其是那些用废旧皮革生产的“水解蛋白”,并且这种水解蛋白制造销售者掺入了三聚氰胺。但如果掺假量非常巨大,恐怕不能单由奶贩掺假来解释了,奶贩们更不会选择性的分批次的掺假。
三鹿是中国最大的配方奶粉制造集团。可能业内朋友会说,三鹿的问题主要是前些年“联营厂”搞了太多,原辅料质量控制混乱。但本人作为一个几乎在乳业各个旮旯都混过的,认为这并非根本所在。
业内常识,不可能对每一滴鲜奶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测,就像粮站不可能对农民交上来的大米逐粒检验一样。乳品的麻烦,还在于总是有原料供应方(奶户、收购个体户(俗称奶贩子))为了牟取不正当利润而搀脏使假,并且随着乳品厂化验方法的升级而升级,而再庞大的化验室,也很难对每个样品进行全部千奇百怪的验假试验(多达几百种),所以难免有漏网之鱼。
使用针对乳指标的化验方法,即用“验奶机”检测乳脂肪、乳蛋白、乳糖并以此定价的方法,虽然可以让“传统”的搀假方法(搀水后加入超细大白粉、石膏、牛尿之类的,使牛奶比重维持不变)失效,但也面临“高科技”掺假的挑战——如果掺入其他脂肪、蛋白、糖类,“验奶机”仍会视为牛乳成分,并且“验奶机”检测成本较高,无法适用于散奶户收奶。
虽然这种事情我在若干年前就开始担心,但并没有爆发,无非是掺假者或者量小不值得(散奶户),或者缺乏设备和仪器无法实现(奶贩子)。
随着饲料价格上涨和区域性气候异常,鲜牛奶收购价格大幅度上升。如果扣除成本增加,接合国际市场临时的短缺,可以认为是正常提价,但这就让造假的利润大大提高了。听说有大奶贩子竟然购买了混料罐、均质机(将脂肪球微细化,避免上浮)和化验设备,这种担心显然已经变成现实。早些年遇见过“凭空”配置出的感观和牛奶完全相同的“液体”,而现在他们还能配置出检测成分和感观都与牛乳相同的“液体”了,听起来比“纸包子”更加匪夷所思。(其实不难,只要取得自己的奶质化验单,然后按单中比例加入脂肪、水解蛋白、糖类、奶油香精等等,投入水中,混合、溶解、过滤、均质,只要不占全部牛乳的太大比例,很难检出。)
可以认为,如果只是添加一些“食品级”的“原料”,还不会给消费者造成太大伤害,但如果添加的是“工业级”甚至根本就不是“食品范畴”的呢?这和把工业酒精(含甲醇含量较高,轻者失明)卖给消费者没有什么区别,但往往他们自身都没意识到这是在“投毒”,在“危害社会安全”,而乳品厂更不可能针对所有化学物质进行检测。(俺曾经建议某些乳品厂以投毒罪起诉奶户和奶贩子,但他们更担心诉讼给自己的声誉造成的损害。)
当然,还有最终的也是最麻烦的解决办法,就是全面核定各奶户产奶量,长期监测,发现异常立即现场调查,或者,就是现场集中挤奶的方式。显然,这两个方案也有很高的难度。
第一种方案,必须是乳品厂直接收购鲜奶,才能建立起“奶户档案”,需要很大的基础设施和人力的投入;第二种方案貌似简单,但所谓“挤奶大厅”或者“养殖小区”无法做到正规牛场的管理程度,对于疫情防治实为危险。同时,不要忘记人为的因素,任何人为参与的体系都会有漏洞可钻。
实际上,不少乳品厂曾经尝试上述两种方案,但很多因为成本或其他问题(甚至遭受人身威胁)不了了之。结果就是,全国大多数奶源地仍是奶贩子把持,只有某些作为宣传的产品可能拥有自建的独立的“养殖示范基地”,极少有(也有)大集团敢宣称自己的全部奶源都是可靠的。一些小品牌可能有自己的奶源基地,但管理水平嘛……要知道,即使不掺假,也需防治奶牛疾病。一些本来坚持的企业,看到炒作的利润远远大于闷头苦干的,也逐渐放弃。
搞过奶源的都知道,散奶户是“乌合之众”,“杀一儆百”足以威震好大面积好长时间,扣他一月奶款就是笔不小的损失,“永远拒收”往往意味着他必须卖牛退行;大牛场也很少掺假,一旦拒收可是损失掉好大的直接饲料成本的。真正麻烦的就是小牛场和奶贩子们,他们有足够的财力、欲望和胆量来掺假,又不象乳品厂那样家大业大怕砸了牌子,他们出了事就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