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哀伤应对哀伤.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认识哀伤 应对哀伤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汪海燕 2008.05.14. 主要内容: 一、认识哀伤 二、应对哀伤 三、参考资料 其實,大部分的問題及災後症狀,只是一種 正常人面對 不正常的狀況所產生的 正常反應。 很少的人真正需要傳統的心理治療,更少的人會在災後尋求心理衛生的協助,故心理衛生工作人員若只是單純的開闢門診,其成效往往非常有限。 (《災難:從發生到復原 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工作手冊》电子版P16 ) 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 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基本概念: 1.关于“哀伤” Grief(悲伤)即伤心、难过。主要指一个人在面对损失和失丧(Loss)时出现的内在生理、心理反应。内在心理方面则主要包括情感和认知的部分。(陈维梁,2006) 2.关于“损失和失丧” 损失和丧失乃人生命中不可避免和分割的一部分,人过去经历的损失常常影响日后面对失丧时的反应;同时,每一个损失的经历都会带来一些次损失,即因基本损失带来的相关损失;此外,还应意识到昔日被隐抑的悲伤可以令今日的哀伤经验变得复杂化。Machin(1990,pp.1-2)曾为人生中经历的各样损失作了以下三种简单而又全面的归类。 ⑴成长性损失 ⑵创伤性损失 (3)预期性损失 ⑴成长性损失 诸如: 因出生而失去在母腹中那份舒适与安全的感觉; 因弟妹的诞生而失去过去那份无需与别人分享的父爱与母爱; 入学象征着我们与父母进一步的分离; 青春期的种种身体变化提醒着我们儿时不再; 失恋、单恋或暗恋都意味着付出的感情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毕业、就业和失业、下岗都意味着告别了曾为我们提供保护与哺育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成长性的损失还包括:结婚;儿女的出生;工作的升迁;搬家;子女长大离家;父母离世;自己身体机能的退化、空巢、年老、患病、退休、老朋友与配偶陆续辞世…… ⑵创伤性损失 诸如: 天灾人祸、战争、矿难、工业及交通事故、股灾、被虐待、被遗弃、出卖、非礼、强奸、性侵犯、乱伦、夫妇分居、离婚、不育、生下有先天残疾的婴儿、堕胎、小产、婴儿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 …… 创伤性损失所带来的压力与创伤,源于它的突发和不可预测性。 (3)预期性损失 有一些损失尚未发生,却又在人的预期之内,我们称之为预期性损失。因预期性损失产生的悲伤为预期性悲伤。 诸如: 被诊断患上长期疾病或不治之症的病人及其家属,因预想病者随着病情恶化而失去正常、独立、自主的生活; 预想病者会失去选择饮食、活动的自由; 预想病者的恋爱、婚姻、就业前途等亦将受到限制; 病者将不久人世,年幼子女因预想可能失去父爱或母爱; 病者将不久人世,配偶因预想可能失去妻子或丈夫;…… ?一、认识哀伤 (一)正常的哀傷反應: ?1.情緒的反應: 2.生理的反應: ?3.心理的反應: 4.精神的反應: ?1.情緒的反應: ?????情绪上對哀傷的反應可能有: 哭泣、生氣、悲傷、內疚、孤獨、無助、退縮、無反應、空虛感、無望、失望、恐慌、憂鬱、被孤立、分離焦慮、感到被擊倒、難過、痛苦、自憐、怨恨、被遺棄感。 2.生理的反應: ????身體上對哀傷的反應可能有: 麻木感、喉嚨緊繃、呼吸困難、胸痛胸部緊悶、噁心、耗竭感、疲憊、消化不良、失眠、血壓改變、頭痛、視力模糊、體重改變、對疾病抵抗力減弱、內分泌失調、肌肉無力、空虛感、腹瀉或便秘、性慾降低、暈眩、出現如同逝者的症狀。 3.心理的反應: ????當您的心靈要來承受如此的失落,您可能經驗到混亂、自尊降低、注意力不集中、否認、不真實感、分離感、失去控制、不安全感、思考失序、悔恨、敵意、覺得不公平、找尋逝者、覺得自己快要瘋了、追憶及想念逝者、有想死的念頭、夢到逝者。 4.精神的反應: ????您需要為您的失落找尋意義,你可能對上帝/神明生氣,質問為甚麼會發生這樣的事。你可能質疑,暫時的背棄或改變你的信仰系統,或是比過去變的更加虔誠,或試圖去尋求死亡/生命的意義與解答。 這些感受與反應可能如潮水般或強或弱反覆湧來,而這些都是哀傷過程的正常經驗 因災難而可能有身心反應的易感人群包括: 以前有創傷性生活事件脆弱亦受傷的人。 因為最近生病可能有危險的人。 有嚴重壓力和失落經驗的人。 喪失社會與心理支持系統的人。 缺乏社交技巧的人。 (二)哀傷時間 鮑比及派克斯(Bowlby,1980; Parkes,1971)把喪親當作是一種時間的過渡,並分為四個時期: 麻木僵化期 (numbing) 渴念和搜尋期 (yearning and searching) 解組、憂鬱和絕望期 (disorganization and despairo

文档评论(0)

msb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411600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